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孩子的生命教育,不要再等了!

(2015-06-29 14:46:29)
标签:

杂谈


何为生命教育呢?就是将爱注入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认识到,我们与环境、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教会孩子去热爱我们所存活的这个世界,真正让孩子们的内心有一颗温热地跳动着的心。

对生命持尊重与热爱的态度,这是一切美好产生的前提。有这份辽阔的爱,可以极大开拓孩子看世界的视野,极大影响到孩子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样,也会开阔孩子未来的可能性。

相反,缺乏对生命基本敬畏的孩子,不仅未来的生活会面临贫乏的危机,还极有可能会触及社会的底线。

比如,前几天,朋友发给我一个视频,是几个大孩子,围殴一个小孩子。很残酷。类似这样的校园霸凌事件特别多。我还曾看过一则新闻: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上学途中被两个中学生勒索,因一无所获,两个中学生丧心病狂地点燃了小孩子的校服,表示惩罚,导致小孩烧成重伤。

这些校园霸凌事件里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生命的漠视。对此,我想说,孩子的生命教育,请从现在就开始,别再等待。

下面是罗静老师此前零散推荐过的一些生命教育绘本,特整理到一起,分享给大家。


有育儿问题,留言就好。



《种子得到一个吻》—— 一个爱的吻,接下来所有的事情都变得不一样了



故事的开头很可爱,也很有意思。一颗小种子得到了一个吻,就活了过来,“哒哒哒”跑走了,接下来会有很多奇遇……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植物与人其实是相通的,种子得到吻很开心,就像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一样有力量,恋人接吻会使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从而更加愉悦,同样,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吻而充满自信和愉悦感,变得更加积极友善。


种子带着脸上的红嘴印,一路奔跑,路上遇到了小种子、大石头、小嫩草、小松树、小青蛙……他们一起跑了很久很久,跑过高山、跑过河流、跑过低谷……来到一个小茅屋前,种子突然觉得好冷,就钻进了泥土睡觉去了,大家也纷纷找地方睡觉去了……哈,真像《阿甘正传》的情节。


故事的结尾颇为精彩。一只小熊拿着一颗小坚果从小茅屋走出来,正好遇上小花苞“啪”的一声绽放了,一个红红的吻飞出来,正好落在了小熊的脸上。小熊醉醉的、晕晕的,忍不住亲了一下手里的小坚果。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应该知道了。下一个美好的循环又开始了。


这真是一个会编故事的作者。他用了一个很好的意象来表达生命——果仁。坚果的外壳坚硬,但内里的籽却很柔软。我们通常称之为“仁”。这种果仁可以发芽生长,生命从此开始成长。大家知道,“仁”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也是很重要的字眼,代表一种品格,如仁慈、仁爱之心,同情心,友爱……这些都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人类最本质也是最珍贵的品质。从某种程度说,善良和仁爱,是种子和孩子与生俱来的品质。父母要做的,是去呵护。


任何一种生命状态都应该受到尊重,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有时候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从孩子身上学到的更多。我们经历了过多的世俗争斗之后,会慢慢失去最单纯的善良,但“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就像,当我看见开心对较弱的花朵执着地保护时,我也愿意跟着这样一颗童心走。



《树真好》——生命之爱无界限



作者:贾尼思·梅 等文,马可·塞蒙 图,舒杭丽 译


这个绘本读起来很舒服。一页彩色一页黑白。绘本里头,人和树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整个文风非常温柔。适合3岁左右的孩子读。同样也适合4岁以上的孩子读。不同年龄,读到的内涵不同。父母可以在带孩子出门郊游的时候,带上这本书,孩子的阅读体验会更加深刻。当然,若有条件,可以和孩子一起种下一棵树。通过照料这棵树、了解这棵树,引导孩子去理解人与自然的那种可贵的联结,教会孩子生命之爱是宽广的,无界限的。


另外一本树为主题的绘本也很棒,叫做《爱心树》。这本书内涵很深。但是在写这个主题推荐的时候,我却轻易想起了书中满溢的诸多对比:人的索取,树的给予;树的快乐、人的永不满足……这其实不正是人类与地球母亲之间关系的鲜活写照么。此书适合4岁以上的孩子。



《走进生命花园》——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有爱和勇气



这又是一趟奇幻之旅。一个孩子坐在自己的岛上,一边看着世界,一边思考……应该把军人的长枪画成小鸟的树枝和牧羊人的笛子……他看见了暴力、饥饿、忧伤、自私、贪婪、环境恶化………他希望一切都能美好:没有眼泪、水流清澈、杀戮的枪支能变为树枝让小鸟儿栖息......这是最后一次,孩子在他的岛上看这个世界,然后,他决定……出生。


故事的结尾是点睛之笔,对整个情节都是颠覆性的。绘本中的明亮色彩与苍凉文字形成鲜明对比。这并不是个高深的故事,它的情节很具体,文字很细腻,有着诗性与理性的统一。故事告诉我们,在真实的世界,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交织在一起的。但我们依然要心存善念,相信爱,捍卫尊严,追求独立……


这个孩子的决定告诉我们,即使世界如此不堪,也毅然要来到这个世界,因为我们心中还有希望。我们活着,不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切实际的期望,不是因为我们被选择,而是因为我们想要让森林布满诗篇,让大海复归清净,让忧伤从人们脸上消散,让人们知道他们被爱。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一点点地让世界变美好,让生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高深。大到生命的意义,小到生活的道理,都有相同之处。就拿孩子犯错来说,家长往往会生气、责怪,会这样警告孩子,“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让孩子感觉到爱是不可靠的,长此以往,孩子会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和勇气,在面对挫折时也更容易放弃。


对家长而言,看待孩子与看待生活,其实都一样。接纳孩子的错误,跟接受生活的低谷一样,不是都要有接纳之心吗?所以爱孩子,最好的就是接纳他,陪伴他,相信他。亲子如是,恋人亦如是。不是因世界的美好,才爱它,而是在知道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后,依然爱它。同理,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有生活的勇气。



《小房子》——关注他者,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作 者:(美)维吉尼亚•李•伯顿 著 ,阿甲 译

 


这一本,是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代表作品。你可以把它当做环保主题的绘本读,同样也能从中读出生命的深度。


故事中,小房子好似永恒,身边的环境似乎已沧海桑田,小房子依旧。小房子见证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脚步。身边的环境,也逐渐由安静到喧嚣。


后来,房子主人的孙辈的孙辈来到小房子的面前,用巨大的挖掘机和拖运机把小房子重新放在了美丽的田野,小房子的周围又充满了自然的歌唱,然而,看似美好的结尾,背后仍然是让人充满忧虑的,有些淡淡的忧伤。


但是正是这种氛围,可以启发孩子们思考。父母们借助这份思考,生活中就可以顺势引导孩子们,一起去为身边的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如此,借助阅读,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明白,关心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关心他者,其实就是在关心我们自己。



《桃花源的故事》——允许孩子的心灵出走



这部绘本的原型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日本的绘本之父松居直改编、中国的绘本大师蔡皋配图。《桃花源记》在中学是一篇必背课文,可见其文学地位。陶渊明讲这个故事,是用当时最直白、最浅显、最自在的方式,像绘画中的白描,或者影视中的纪录片,没有修饰,没有教条,而是一个梦境般的故事。


故事讲一个武陵的捕鱼人,顺着溪水去捕鱼,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只好沿着一条河前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就丢开船从这个缺口走进去,暮然间发现了一个桃花满园的世界。这里的居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恬静闲适生活。大家看见这个异乡人,纷纷问他来处,邀请他在家吃饭饮酒,他觉得自己像生活在仙境当中。当他离开这里,等过一段时间去寻找,却再也找不见了。


文中有“忘”和“忽”字,讲的就是一种生命状态。人们陶醉于某件事,会经历一个忘我的过程。这一时刻,这一过程,可能会深深地烙在我们的生命世界。比如,教室外有一树树的花朵,孩子们的注意力容易被窗外的景色吸引,这时,他可能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冥想,忘记听课,忘记作业,忘记老师和同学,但正当他进入到自己的生命状态时,美的东西才可能进入,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所以,有时当我们看见孩子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请不要打扰。


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的心灵出走,允许他们去寻找自己的桃花源。这其实是一种放松心情的最自然的生命状态。这个出走,不是一去不回,不是退缩隐藏,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更好地圆满自己,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能够独自消解寂寞的人,能够在生命的长河中掀起波澜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