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绝大多数父母都在犯的错:用价值观育儿

(2015-06-04 14:54:53)
标签:

杂谈

何为价值观呢?简单说来,就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对错的一套标准。一个人远离什么、靠近什么,选择什么、成为什么,基本都由自己的价值观去支配。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它在育儿中的“高频出镜率”,以及所引发的问题。

一位妈妈留言:

有个事觉得很内疚。今天幼儿园放学后,我儿子和另外一个小伙伴在操场的滑滑梯上玩儿。他们经常一起玩,很要好。我跟对方的妈妈也都挺聊得来。后面玩着玩着,那个小男孩发怒地大喊一声,一脸的委屈,眼睛恨恨地盯住我儿子。我赶紧上前询问我儿子,可是他坐在滑梯上头一言不发,红着脸。我觉得很生气,我特别不希望我的孩子没有担当,平时教育他也是的,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把别人惹哭了就该道歉。他不开口,我就一气之下一把拽他下来,拉到一边去了。一到角落里他就放声大哭。让我不知所措。

后来,旁边一位奶奶告诉我们,我儿子没有推他的小伙伴,是那孩子自己没抓牢摔了。事情搞清楚后我特别自责。我想问问,我应该如何弥补对孩子的不好的影响呢?

这是非常常见的孩子的社交冲突问题,以前静观育儿都有谈及。今天我们想探讨的是,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妈妈的心理过程。

上面的留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很生气,我特别不希望我的孩子没有担当。”这句话,正是妈妈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就批评孩子的根本原因。做人应该有“担当”或者说“责任感”,这是妈妈的价值观。妈妈内心对于“有没有担当”这个事很敏感,所以遇到孩子犯错,就把因此产生的焦虑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行为做主观的、定性的评判。


而孩子显然完全不懂得妈妈发脾气原因何在。他只能明确地感受到妈妈突如其来的暴风般的负面情绪,还有被指责的委屈和无力感。

有没有觉得这样的场景非常眼熟呢?父母为了让孩子早早懂事,往往会提前告诉孩子很多正确的行为方式。比如案例里这位妈妈说的,“(我)平时教育他也是的,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把别人惹哭了就该道歉。”而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或者疑似犯错的时候,父母也倾向于一上来,就进行一番“对错”的评判和教育。可惜,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对于父母的情绪更加敏感,而非父母说了什么。

其实,处理上面这个案例中孩子的冲突很简单,那就是停止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评判,就事论事,分别握住两个孩子的手,接纳孩子的情绪。带孩子们情绪平复后,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基本大人再稍微引导下,孩子们自己都能想出解决办法。

所有父母都该明白一点,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先做到,孩子内心就会自然而然找到正确的方向。相反,若是父母总习惯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遇事总用价值观对孩子进行一番“洗礼”,孩子们内心很容易产生困惑和冲突。长此以往,孩子要么容易叛逆,要么压抑住自己的本性,变得狭隘刻板。

我记得,李子勋在他的《陪孩子长大》一书中,也举过一个类似案例:

一个孩子实在很喜欢幼儿园里的公用书籍,就悄悄拿回家看。妈妈知道后,责怪孩子不能这样藏藏掖掖把书带回家,这样做不对。孩子当下把书还回去了,但是后面仍然忍不住,后面又把书往家带,这样持续了若干次。每次被妈妈发现后,孩子也能立刻认错,只不过到后面,孩子内心已经开始主动对自己进行评判了,因为他困惑地问妈妈:“我长大了会不会变成小偷?”

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下这个案例的逻辑。孩子喜欢书,希望除了在学校,也能在家里读。孩子把书带回家。妈妈下了一个“对错”的评判,暗示孩子这样做不对,“藏藏掖掖”暗示孩子这是小偷的行为。孩子困惑,几乎要认同妈妈的评判,认为自己可能会变成“小偷”,而孩子“喜欢书,希望继续读又不能”的内心矛盾,仍然未得到解决。

这样就很清楚了,孩子原本的行为很单纯,他不过就是希望多读书。多好的心愿!然而妈妈却将其复杂化了,用了一个“偷是不好的”这种价值观去解读并评判孩子的行为。于是孩子的内心悄悄地被扭转了方向。最好的办法是,简单明了地跟孩子说:“老师不允许把书带回家(言明规则),你需要把书还回去(指明方向)。”如果孩子退缩,妈妈可以陪孩子一起去还书,并且当着老师的面,表扬孩子的主动还书行为,以及夸奖他对书的热爱。

上述两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生活中,父母用自己的价值观育儿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孩子不爱打招呼。父母一般会很容易用“没有礼貌不好”这样的价值观解读孩子的行为,并且不予接纳,甚至还经常会强迫孩子打招呼。事实上,也许只不过孩子还没有做好打招呼的准备,或者本身属于慢热型孩子。

比如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好吃的分享出来,父母一般会用“自私、霸道,很恶劣”的价值观解读孩子行为,给孩子贴上一个负性标签。而事实上,孩子只不过是比较“自我”,在维护自己的“物权”,再或者还未体会过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比如在社会化过程中,孩子被欺负了就是“懦弱”,孩子欺负人就是“捣蛋、顽劣”。而所有这些词,孩子们要么完全无感,要么不过是希望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类似上述的情形,数不胜数。

原本孩子的世界很广阔。他们会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结论。父母动辄上升到对错好坏的评判时,孩子们就很容易被绑架。我们常常会看见,那些被父母灌输了太多价值观的孩子,其实更容易缺乏主见。他们的世界,被父母的条条框框填满了,自我发展却受到压制。


所以,尽量少地用自己的价值观育儿,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自己,这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