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心,这3种做法最易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2014-12-30 09:55:05)

近段时间,“静观育儿”一直在围绕“敏感期”话题做系列内容分享。讲到孩子想象力的时候,获得父母的反响尤其多。也许,这么多年来的教育体制压力下,想象力、创造力,已然成为了中国父母和孩子的一大痛点。


今天的文章,就再谈一谈想象力。算作对之前内容的增补,也是额外的提醒。


有育儿问题,留言给我吧。


别把想象力看成太神秘的东西


想象和创造属高级思维。它们一直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闪烁出熠熠光辉。但可惜的是,人们总把想象力、创造力比作是无迹可寻的神秘之物。这让它们看起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于是,很多父母的焦虑茫然也因此而起。


其实没有那么神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创造的完整过程是:


  1. 信息输入(孩子的大脑),这包括输入的内容,以及输入时候的方式方法;

  2. 信息处理,即孩子对所输入的信息,根据自己的方式和需要进行消化、吸收、整合等;

  3. 信息输出,即孩子把已经获得、且消化的知识,依照他们独特的理解输出,最终表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艺术创作等方面。


在“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这样一个过程中,“信息”是个核心词。


对孩子而言,“信息”的内涵都有哪些?我们陪孩子走过的每一段路,遇到的每一个人,跟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陪他们玩过的每一个游戏,在孩子们面前行为处事的每一种态度,亲子阅读中浏览过的每一行每一页,与孩子皮肤相亲的接触中的每一点一滴,无时无刻无处不包含着丰富的、令人赞叹的信息。


恰是这些信息,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孩子。


早期不曾接触过这个文明世界的狼孩,即使后来再花费功夫教育他,也是枉然。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早期教育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探索、体验、游戏的机会。


就是在各种有意思的、轻松愉悦的探索、游戏当中,以及各种新鲜信息的刺激当中,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快速吸收外界的知识内容,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一部分。


别把知识、新鲜事物(包括电子产品)当成孩子们的死敌


知识的学习,就是很重要的一种“信息输入”。缺乏这种输入,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如同无源之水,难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如果所有的想象,都可以凭空发生,那么世世代代的精英们,何必还要费尽心思去传承人类文明?


所以,没有不好的知识,只有不好的学习知识的方式。当下,中国孩子所面临的最大困境,莫过于“学海无涯苦作舟”了。后期的知识学习,的确会考验人的毅力,但是对于小孩子们而言,苦涩无味,恰是最违背他们天性的一种学习方法。


“有趣”,应该是中国父母们在陪伴孩子涉猎知识海洋的过程中,最需要学习和把握的重要原则。任何知识,只要肯换种轻松的心态去对待,其实都可以变得意趣盎然。即使是数理逻辑,也都暗含着惊人的美学和幽默在内。


若大人能够以幽默态度对待那些知识,则会深刻影响到孩子们对学习的态度。譬如此前我分享过一篇卡尔威特的教育经验解读。


老卡尔在教小卡尔数学的时候,遇到了问题。他要求孩子记诵乘法口诀,但是效果甚微。于是换了一种方式,即把数学学习融入到游戏当中去。


怎样的游戏呢?


掷骰子。先是用两颗骰子,玩法是把两个骰子一起抛出,把扔得的数字相加。把数字都记在纸上,比较谁求得的和最大,就算谁赢。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后来骰子逐步增加,由两个最后增加到六个。列在纸上的加法也逐步变长。


最后,老卡尔带着小卡尔,把玩过的那些加法做一个总结、归类,从中列出了乘法算式。通过游戏的方式,又是自己全程参与了的,乘法口诀便成为了孩子自己的一项发现,想记不住都难了。


所以,只要把知识学习变成好玩的事情,你就能发现孩子有惊人的潜力。父母在这过程中,需要做到的是,用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些知识,并且设定出游戏规则,让孩子感受到规矩,同时也感受到乐趣。


对待电子产品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如今电子产品大有被认定成洪水猛兽的趋势。更有不少父母希望躲避这现代文明,带孩子完全隐归自然。其实,这也是走了极端。


当初我们用电脑,一个文件夹里放很多东西。现在的孩子用的是平板,一个桌面上的各个应用,并列放着,清清楚楚。这说明,现在的孩子,他们一次性处理信息的单元,比我们当年要高出太多了。我们的孩子们,他们正处在一个最好又最坏的时代,他们的内心,早就做好了成长的准备。


所以,别企图让孩子和电子产品完全隔绝,因为最后你会发现那都是徒劳的。不如给孩子设定好规矩,比如玩多久,玩什么,甚至陪孩子一起玩,这样电子产品也能够在孩子成长中,体现出它们独特的价值。


别把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当成真正的想象力


我们常常会说,要呵护孩子的想象力,最好的办法是不打扰。这句话若没解释清楚,就很容易有误解。比如有的父母甚至为了呵护孩子的想象力,不惜把自己的智商降低到孩子的水准,一味地去迎合孩子的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不叫“不打扰”,叫“不作为”。


去年圣诞节前后,我遇到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宝贝快5岁,喜欢小魔仙,对魔法着迷。近日参加了圣诞老人送礼物到家的活动,宝贝给圣诞老人写了信,穿上白雪公主的衣服,像圣诞老爸绘本里那样,给圣诞老人准备了吃的喝的,兴奋的等待圣诞老人的到来。当圣诞老人敲门拿出魔法棒的时候,宝贝呆了一下,接着大喊这是假的,自己想要真的能让人变身的那种!我一下子懵了,孩子以为真有魔法棒的存在!是我保护的孩子想象力太好,还是我让孩子太无知?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应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当时告诉孩子,圣诞老人可能太忙,没见过真正的魔法棒,信中也没画图。虽然孩子过了会儿情绪变好,说下次一定要给圣诞老人画清楚。明年,我该怎么办?类似这种事情,该怎么处理?还请多多指点。多谢您了!


在每次有些神话色彩的节日来临,常常会有大批心灵鸡汤出现。告诉父母们,要如何善待孩子们的想象力,替他们圆好一个童话色彩的梦。对此我想说的是,请慎重,一定是得要视孩子的具体年龄而定的。


在孩子2、3岁的时候,父母可以顺着孩子的“童话故事”往下说,如此不仅能够满足孩子内心想象出的那个愿望,鼓励孩子心怀梦想,对大人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惬意享受。


但是孩子再大些,在适当的时候,父母就需要用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把他们从梦幻世界里拉回来。因为孩子总有一天要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要知道有些事情是没法办到的,有些真相必须接受。只不过,父母在引导的时候,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用一种客观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进行。


面对一个快5岁的孩子,当他想要一样不存在的东西诸如“魔法棒” 时,妈妈完全可以告诉孩子:亲爱的宝贝,你要的魔法棒,其实是拍电视的叔叔阿姨虚构出来的呀。妈妈知道你很想要(安抚、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如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怎么样?(提供实践机会,换个角度满足孩子)也许,等你再长大一点儿,通过努力学习,真的能够做出真正的魔法棒呢!


现实生活中,其实常常会见到类似情况。父母们看到孩子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甚至是凭空想象的念头时,就会欣喜地认为孩子真有想象力。


对此,父母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孩子这种表现距离真正的想象力还有距离,它是一种模糊的“信息输出”,绝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时期;


第二,一般父母都会鼓励孩子这样自由去表达。这种鼓励的做法很好,但是还不够。最好能够为孩子多提供一些“信息输入”,逐步开拓孩子的视野,为孩子想象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土壤。


如果父母不辅助给以必要的“信息输入”,孩子极有可能陷入自己构想的虚幻世界里,不能自拔。比如新闻里,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孩子,由于父母陪伴和引导很少,沉迷于垃圾动画和电视片中,把现实和想象世界弄混淆,结果酿成悲剧。


所以,必须要知道的真相,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比如4、5岁就可以开始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跟他们聊,不用提前,不用刻意,在孩子遇到了类似的疑问或问题时(比如案例的情形),父母就需要自然而然地告诉孩子:宝贝,那不是真的。


告诉孩子真相,并不会损伤孩子的想象力。简单、清楚地讲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孩子选择,去相信,或者不信。

http://mmbiz.qpic.cn/mmbiz/ZVibtsKu0t3vWZWqgPDqNdO7FuibGKxibZjtAbwfbB1J8o71PB2UcFY2OJxyfSox2KGmwLsrTTWzEHLa2X6ibHcmxw/0?tp=web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