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专家一般不说的秘密:比起这3点,育儿方法是最不重要的

(2014-12-19 14:13:33)
标签:

育儿

微信上,遇到一位朋友,仅仅与他有过两次简短的线上交流,但今日这篇文章,却想写给他,以及和他有着同样误区的朋友。


第一次,他留言给我:


罗老师,我家孩子脾气很不好,还特别爱哭。我觉得这跟他妈妈太惯他有关系。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治治他这毛病?


短短几句留言,里头充满了指责的口气,而且把问题都推到了孩子、孩子妈妈身上。我对这样的一位爸爸发生了兴趣,于是回问:


孩子多大了?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多吗?另外,不知道爸爸自己脾气如何?


很快就收到这位爸爸的留言:


孩子4岁。我陪的不多。我的脾气还成啊,就是急了点,不过这跟我的问题有啥关系?能麻烦直接告诉我怎么办吗?


在静观育儿微信后台,每日会收到千余条父母们的留言。很多时候,我都会直接给一些育儿建议。的确有大量父母回馈给我:“谢谢罗老师,您的建议真的很有用!”“有用”,就是很多朋友们希望从我这里获得的。


但更多时候,我会针对父母们短短几句话的问题,不停去追问,再给出几百字的回复,而非简单告诉他们该如何做。如此啰嗦,只是为了帮父母们明白孩子出现某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真正的心理诉求。


当然,也有时,我并不会给任何方法。譬如上面我提到的这位父亲。他很急躁。简短的两次留言,就能看出他迫切想要一种“药到病除”的方法,赶快帮他搞定困扰着他的孩子成长问题。


立刻见效、一劳永逸的教育方法,存在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一个育儿技巧也许能短期见效。但是,很快我们就可能发现它开始失效了,孩子的老问题又重新冒出头来。


为什么这样?


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是一个固定方程式,只要掌握标准计算方式就能求解。他们是立体的,无时无刻不活在一个复杂、微妙、变化着的环境里,并且与父母的状态好坏息息相关。


一个焦虑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担忧,如何养出一个从容的孩子?一个暴脾气的父亲,动不动就没有了耐心,如何养出一个性情温和的孩子?再逻辑缜密、无可挑剔的育儿经,到了这样的家庭中,就都会失效。


所以,真正的教育,永远是要先从父母自己开始的。下面的文章,来自心理专家李子勋,一位我所敬重的前辈。


从心理学切入去看待、解析育儿这件事,其实并不是让父母们舒服的方式。因为抽丝剥茧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孩子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问题,竟然跟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原本指责的“枪口”是对准孩子和外部的,现在要转过头来对准自己,这的确不容易被接受。


但是,为了爱孩子的缘故,我相信,下面的文章你们一定会继续读完,并且会像我最初读到它一样,深受触动。


有育儿困惑,再留言给我吧。


昨天某报的著名专栏的一个资深记者和我(李子勋)探讨一件事情,说是要为一个妈妈解答一个问题,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我现在有一个困惑想请教大家:孩子现在上一年级,学校留了很多课外作业,比如手工类的。刚开始我让孩子自己想着做,孩子费了很大力气,但是做出来的不是很好,拿到班上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而其他孩子家长帮着做的,可以被贴到墙上展示,孩子很失落,我心里也不好受。后来学校再有这样的事,我也只好帮他一起做。但是回头想想总觉得不对劲,这作业到底是孩子的作业还是家长的作业,是孩子在比赛还是家长在比赛。请问各位家长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恳请赐教!


我说:我可能看问题的角度和别人不太一样,我首先考虑的不是作业的问题,而是当这个孩子没有得到表扬的时候,这个家长的内心感受是什么?从字里行间,我感到更多的似乎是这个妈妈比较焦虑,似乎更失落一些。


记者:我想听您说的是,家长要怎么办?


我说:先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现在有很多家长,孩子带得好不好,要先听听别人怎么说,怎么评价?这样过于关心他人的想法,会促使孩子也关心外在的条件,而不关注自己的内心感会常常焦虑于他人的看法。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作业被表扬与否,只是表面呈现的问题而已!这样,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往往会将眼光更多地朝外,看别人的眼光行事,而没有解决到根上。在这个问题上告诉她去帮孩子和不去帮孩子,都不是最终的答案。


记者:那你能否说说面对这样的事情,家长如何摆正心态?


我说:这就对了,先调整家长的心态!先问问她,自己为什么这么在乎别人的眼光?为什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她首先能调整到:做任何事情,别人评价我好,我内心有喜悦,别人评价我不好,我也不过分苦恼。这样的话,就会带动孩子,减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才会更有助于他学业的正常进步。


其实,在平日里我和孩子的互动过程当中,我先注重孩子的内在评价,也就是说孩子对自己的感觉和对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我会让他学会评估自己的努力过程。相反,我不大会让孩子关注外在的评价,好象自己取悦于他人才是好的,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就会学到以如何取悦他人来评价好坏,孩子也会担心他人的不赞同。


当他考了分数,我没有问他们班上有多少100分的,没有问老师表扬他了没有,我只是问他,你自己感觉怎么样?你觉得满意吗?他在玩的很高兴的时候,我不特意地表扬他,而是说,看起来,你感觉很快乐啊!


如果我想问他最近的功课,我会问,你觉得你最近某某课有进步吗?


这些话其实和常规的表扬是有不同,这些话,无形当中,会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当中,会让他自己学会为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开心,这样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自我的内心感受是很好的。


现在人为什么很多活得太痛苦,就是因为太在乎外人的评价,在乎别人的眼光,而不把目光放在自已的内心。


记者:你说的意思我大致明白了!


我说:前面的心态调整好了,再来谈要不要帮孩子的问题和怎么帮的问题


记者:现在的问题是,我要把这个案例登载报纸上,请你从家庭教育专业的角度出发,告诉家长怎么应对这样的事情。


我说:你要的是直接答案?


记者:是的。因为我不能在报纸上跟家长做心理辅导,我只能告诉他们该从哪些方面想问题,该如何对待问题,如何让问题解决!


对话至此基本告一段落,我却陷入一种深深的受挫当中,一种很强烈的无力感。因为我感到我的见解没有被记者认同,我自认为能从根子上帮到父母的方法,没有被采纳。或许更多的父母也会觉得我这个答复是答非所问,顾左右而又言他,没有给他们提供真实的帮助。我想,记者的话是没错的,从报纸的设计和编排来看,他需要直截了当的答复,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我的受挫感又来自于哪里?我又为什么在被别人否定了之后,有这种强烈的无力感呢?是因为我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自身就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吗?觉察了一下,我发现这种无力感不是来自被记者的否定和评价,而是来自于长久以来自己对社会当中的一个现象的困惑和反思,那就是“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他们的区别在哪,谁更容易在这个社会生存?


我想,如果我是教育专家我会给出三个方法以供参考——


一、帮孩子!孩子这么小,他需要通过建立自信来带动他的进步。


二、不帮孩子!我们要从长远来看,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自己锻炼,这样才会越来越有能力;


三、适度地帮!先从旁边协助孩子,让他先期的作品能好一些,这样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然后再慢慢放手。


当我给出这三个方法之后,家长可能会有选择地去接受。


我想如果我做为心理专家来回应这个问题,就会象上面和记者互动时一样,那家长会有什么反应呢?家长可能会烦,我是来寻求帮助的,你啰哩啰嗦地干什么,前言不搭后语,我要的是方法。


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看出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的区别了,教育专家是论事实、讲道理、提建议。而心理专家呢?专业术语来讲,是从帮协助。

我喜欢用一个故事来比较这两者的区别。


一个年轻人在旅游,当他经过一个岔路口时犹豫了,左右各一条路,他不知道走哪边了。这时一个老人说:小伙子,走左边吧,这条路呢,是一条比较宽的路,远是远点,但走起来舒服,放心。而第二老人说:走右边的吧,那条路窄是窄了点,但路近,而且还有美好的风光。最后,第三个老人说:小伙子,搞清楚你此行出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自己去选择。


第三个老人是心理咨询师的做法。


从这个比喻中可以看到区别,如果我们接受了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不管选择哪条路,我们都遵从内心的感受,我们都做了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我们的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会少很多。而如果我们选择了另一直接的建议,我预测不到结果会怎么样,也许会好,也许会差,也许会骂人。


可是现实生活当中,似乎教育专家更吃香一些。家长一问“老师,我家孩子这样……怎么办?我家孩子那样……怎么办?”当专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之后,家长满心欢喜,如获至宝,而专家也更受欢迎,更容易出书成名。就象某著名电视台著名的心理节目,心理专家放弃了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设置,配合电视媒体的特点来做节目,他们收获了很多。而另一些和他们有同样水平的专家不愿意苟同的。


我想我们这个社会究竟需要什么?快餐?镇痛剂?


其实我们的很多父母也是很好学的,有些喜欢听专家的演讲,希望从中获得教育子女的方法。比如前几年卢勤周弘等等一批教育专家就经常来,那么这些家长听完了之后还喜欢私下里向演讲的专家提问,希望马上获得一些具体的可行的答案。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当父母们向专家请教完之后,获得了一些方法,然后如获至宝,拿回家就用,结果发现,这些方法,刚开始还好用,有了几次或者几天之后,却不太管用了。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专家能讲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有些家长喜欢买各种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看书是好事,可是看得多了,却突然发现,怎么有些书的观点是矛盾的?而且里面谈到的方法,不是在关键时刻用不出来,就是用了也没有什么效果。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父母,她把卢勤全套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全都看了好几遍,可是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仍然束手无策,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我并不是说听讲座和看书没有用,而是说,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状况,每一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些看似共通性的问题,在实际的处理上仍有个别差异。


因此,父母除了要认识到自己才是第一线的教育者外,除了需要学习一些有效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一些教育之外的东西来补充,正所谓“欲想写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什么是“教育之外”的东西呢?


第一、父母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是关键


我们做父母的,也都是从小到大成长起来的,而每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必然会遇到很多事件,包括一些创伤性体验,而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这些事件,不管愉快的还是创伤的,都会象拍电影一样记录进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当中,然后在我们以后的生活当中,会不时地被翻腾起来影响我们现在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周围人的互动关系,还包括会影响我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移情”,也就是说,我们会把我们过去对某个人某个事物的感觉、看法、态度和认识,在长大以后,转移到另外的一些人和事物上。成人之后的我们都会带着“移情”生活,而却不被我们觉察,教育过程当中也不例外。


我的开心妈妈工作坊中曾有一位母亲,平时把孩子管得非常的严,当孩子上了高中的时候,再也忍不住她的这种管教,结果闹得母子俩关系非常恶劣。当我通过咨询,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这位母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岁的时候,有一个三岁的妹妹,结果这个妹妹却突然因为一场大病,离她而去。从此,在这位姐姐心里,就存有一份恐惧,感觉亲人随时会离她而去。当她成为母亲之后,她就怀着这样一份恐惧在控制自己的儿子,害怕自己如果一旦照顾不好,儿子也会出现什么意外。而这种母子互动模式,儿子被控制得感觉非常压抑,而母亲却根本意识不到是自己的这种内心深层的东西在做祟,只是觉得自己是在爱孩子,是在对孩子负责。


如果在此时,我们告诉她,要给孩子空间,要放开孩子的手和脚,让他自己去飞翔,她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影响她的埋在潜意识深处的这个情结没有处理好。如果我们先去协助她觉察到她有这么一个情绪,然后调整好,相信她就会很好地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了。“心有千千结”,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无数个这样那样的“结”,如果我们认识不清楚,觉察不到,就会带着这许多的“结”在生活。如果我们能通过一定的心理手段,解决好这一个又一个的结,就会很清晰地在现实中生活。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的!


第二、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的良好基础


很多时候,当我们有了孩子,做了父母,往往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身边的伴侣,尤其是做妻子的,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有儿子了,我以后就和儿子过了,让你爸一个人过去吧!”她是这样说的,也许就是这样做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势必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裂痕就会越来越大。实际上,孩子是家庭生活的反映剂,当夫妻关系不好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出现种种不良的症状,比如爱说谎,粗暴,甚至上网成瘾和厌学。据调查,现在上网成瘾的孩子,往往家庭生活都不如意,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工作较忙,家庭关系冷淡等等。


所以有一句话就是:“爱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爱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夫妻关系,是所有家庭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最值得经营的。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均是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没有夫妻关系,也就不存在其他关系。同时,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建立其他关系的基础。夫妻相爱,孩子才会在爱的家庭中长大,从父母的关系中学会什么是爱。夫妻双方相爱,才会基于他们的责任更爱对方的家人。


因此,在家庭的众多关系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良好的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首要位置。另外,离异的家庭也会比也会比充满火药味的家庭的孩子好得多。


第三、关系大于教育


传统的父母,往往采用命令强制式、批评说教式、唠叨干涉式、暴力惩罚式等和自己的孩子互动,认为孩子是自己生下来的,不教育怎么行?因此义无反顾地不管方法,不分场合,不顾脸面地随时随地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之下,要么懦弱,要么粗暴,要么顺从,要么反叛,而和自己的父母也距离越来越远。我认识的一个初中孩子,每当一回到家中,就在自己的门上挂上“闲人免进”的字条,把父母气得要死。还有一个高中的孩子,拿菜刀要和他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亲干仗。这样的一种关系,任父母说得再正确,教育得再得法,又有什么用呢?当孩子对你这个人有抵触情绪的时候,你说的任何正确的言论,都会遭到抵触。而一个和孩子相处非常融洽的父母,她怎么说怎么做,孩子都会选择首先尊重。


因此我常说,当你的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而你还能和他谈笑风声,什么事情都能象朋友一样敞开来谈,这就是最成功的父母。


第四、最后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其实,当我们能做到前三点,你的个人内心状态调整得很好,你的夫妻关系非常和谐,你们的亲子关系也很融洽,第四点就显得没多少必要了,教育方法其实就在前三点当中自然而然地在运用。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在一个健康、快乐、和谐的家庭环境当中,就象生长在充满了阳光和养分的自然环境中的树木一样,他就能茁壮成长,而不需要任何的修剪。


心理工作者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协助父母处理好第一点到第三点的工作,我想这才是最彻底、最深入的解决之策。而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寻求教育方法的运用,而这些教育方法看似能快速见效,实际它只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经过心理学者的协助,做父母的就没有问题了,孩子就没有问题了。其实,问题仍然会存在,不同的时段,还会有不同的新问题出现。


我是说,通过提升父母们的内在品质和智慧,通过提高父母们的自信和能力,你不会被这些不断出现的问题的表面现象所牵绊,你一定会自信,果敢,阳光,快乐地面对这些问题,这才是我们做心理工作的所要达到的目的。

http://mmbiz.qpic.cn/mmbiz/ZVibtsKu0t3sAGlpzJzBnS9AF4icw5Dgr7ficd311y9EUb3YzXy9uZpbnT2ibvXANFrS1eZgWHBYWvJtPrjdkak2qQ/640?tp=webp

关于我们

“静观育儿”是由罗静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理事、积木宝贝国际早教学术总监、开心妈妈——主创的科学育儿微信公众号,不仅坚持发布大量原创育儿文章,还提供一对一的答疑,同时也是对爱奇艺同名脱口秀节目的内容补充和拓展,只期望给为当下嘈杂的早教市场所困惑的广大父母们传播更多公益的、专业的科学早教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