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育儿焦虑4大病症,你中枪没有?

昨日关于“安静”的文章发出,引来很多父母跟我聊。聊的不是安静,是焦虑。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养育孩子这件事,通常是一个大家庭里最重要的大事,不仅如此,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激烈的社会竞争,还让父母们变得前所未有的焦虑。
我们似乎处于一个全民育儿焦虑的时代。
父母们焦虑的症状都有哪些呢?比如:不让孩子做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允许孩子去探索更多的活动和人际关系;面对孩子正常的成长现象时,总以为孩子是出了很大的问题,莫名紧张和担忧;看到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了,就想着自己家孩子是不是也应该怎样怎样……
很多时候,孩子没问题,倒是父母的这些紧张和担忧,都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本身。
今天的文章,我就结合微信后台许多父母跟我聊到的焦虑问题,做一个统一的回复。
有育儿问题,留言给我吧。
病症一:我的孩子身体不好,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担心
——处处担心,即是诅咒
孩子一生病,每个父母都会担心。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也有父母似乎担心过了头。
曾跟积木宝贝分中心里的一位妈妈聊过。孩子打小生了一次小儿肺炎后,妈妈对孩子的照顾就变得特别的体贴入微。不让孩子疯玩,跟其他孩子玩多一会儿,立刻要把孩子拉回家,怕孩子出汗感冒、生病。平时吃的东西也特别讲究,凉的东西不允许吃。所有水果,都要煮熟了再吃。以至于孩子3岁的时候,吃到人生里的第一根棒冰时,冲妈妈大喊:好凉,帮我热一热!
我跟妈妈说:在护理方面,最好不要特别对待孩子,大人吃什么、穿什么,一般孩子一样就好了。
妈妈说:不行,他老生病啊!
我说:那你之前那么多限制有用吗?不如试试逐渐放开对孩子的限制,比如先给孩子吃些温性的水果。平日多带孩子出去玩儿,晒晒太阳,就跟其他小孩一样去跑,去跳就好了。
大约几个月过后,妈妈特地跑来跟我说:罗老师,我孩子好几个月没生病了,感觉身体比以前结实很多!
这正应验了一句俗语:“处处担心,即是诅咒”。你给孩子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更健康、更优秀,你总给孩子不好的担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即验证了这一点。
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在一个班级里随意选出一些孩子的名单,告诉老师,这些孩子与众不同,以后更有可能成才。半年多后再去跟进,发现曾经那些名单上的孩子们,果然表现比之前更优秀,人也更自信、开朗。
为什么呢?老师在受到研究者的暗示后,会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对待。沟通方式不同,期待也不同。而敏锐的孩子们,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这就是“暗示”在起作用。或者我们也可称之为“期待效应”。
同样道理,当妈妈处处用小心翼翼的方式去照顾、对待孩子,那么孩子也会认为自己的确是脆弱的,容易生病的,需要被特别照顾的。但是若我们放下担心、忧虑,放开对孩子的过多限制,则会发现孩子反倒会更加皮实。
病症二:我的孩子是不是发展上有些落后?我要怎么训练他才行?
——发展中问题,不是问题
第二类最常见的,就是父母们很容易拿自家孩子跟教科书,或者跟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认为孩子在发展上有问题。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也是静观育儿微信后台接到的最多咨询。
遇到这种问题,三个大原则:第一个,不要随便拿自己孩子跟他人比;第二个,反思,我是不是近期缺少了对孩子的关注、陪伴、支持;第三个,实在想不明白,随时留言给我。
下面我简单列举一些常见的孩子发展中问题,供父母们参考:
4个月的孩子不会翻身,妈妈很焦虑,怎么办呢,罗老师?
我们俗话说“三翻六坐八爬”,这是个平均数字,但有的孩子5、6个月还不会翻,这也都是正常的。大人一方面放松,另外就是帮助孩子适当做翻身训练,给孩子提供能够自己探索的条件(如足够的空间,不要大人总是抱着,衣物尽量舒适)等。过于胖的孩子动作发展速度就会慢。所以,不要把你们的宝宝吃成超重儿,那是很不健康的喂养方式。
我家宝宝10个月大,只会叫爸爸。只有特别着急的时候,才会喊一声妈妈。我要不要怎么训练一下孩子呀?
孩子在10个月以后,才会把语言和意思联系到一起。刚刚10个月大的宝宝,会发爸爸的音,并不一定是在叫爸爸。她在有需要的时候找妈妈,才是真的叫妈妈。这位妈妈是有多着急,难道希望10个月孩子立即能够开口讲话吗?
罗老师,我家的宝宝10个月,会故意往墙上磕碰。这是什么个情况?
之前也有一个孩子的奶奶对我说过:“我们孩子怎么天天挠墙啊?”其实,小小孩有一些父母没法理解的行为时,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在探索,比如这个往墙上磕头的孩子,也有各种翻抽屉、往各种孔洞塞东西的孩子们,他们就是在发现物我关系。孩子磕碰的时候,心里想着,我的头好神奇,我磕一磕,好像还有点疼呢。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在寻求和大人的沟通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希望获得更多关注。
遇到孩子的一些可能伤及自己的危险行为,大人确保孩子安全的同时,快速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做点别的事情会更好。外部可以探索的好玩的东西越多,宝宝玩弄自己身体器官的时间就会越少。另外,要多陪伴。
我的小孩1岁多,从来都没有跟别人抢过玩具,是不是没有意志力的表现啊?
我真想说:如果他到处跟人抢玩具,你是不是又担心他太霸道。孩子成长中的很多现象,如果家长理解成坏事,你就焦虑,如果你多观察多欣赏,你就会觉得养孩子也可以很轻松。
在孩子养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切忌操之过急。有些孩子需要比较长的预热时间,所以形成的比较慢,但一旦形成就会比较坚持。有些孩子形成的快,但也有可能反复。重要的是你找对适合孩子的方式帮他建立习惯。
我家宝宝12个月了。在她8个月时就带她去游泳,因为不适应就停了。过了2个月,孩子还不适应。再过1个月,孩子仍然不适应。怎么办呢?
我觉得这位妈妈当真非常的执着。孩子一直不适应的话,要是我,早就放弃了。这位妈妈坚定地认为:我就是觉得游泳好,就是不想放弃。多焦虑的妈妈!生怕孩子错过了任何一种她认为好的东西。可是,孩子都不适应到这种地步了,为何还不放弃?如果妈妈实在觉得游泳好,那自己去游好了,不要强迫孩子。
看到身边不少妈妈每天都会给孩子量身高,称体重。一但有些偏差就会采取一定措施。我正在考虑,是不是也开始这样去试试呢?
其实在我看來这有些夸张了。我家开心去医院,身高和体重一直都是中等偏下。医生每次这样告诉我,但我从来没有着急。因为开心平时精神好,情绪好,玩得好,吃得好,很自在,那身体的指标就作为参考指标就好。同样,开心每次生病,发烧也好,感冒也好,咳嗽也好,我通常不会一看到症状就送去医院。一方面担心交叉感染,另一面还可以通过很多线索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开心的情绪状态很好,吃饭也没有受什么影响,我会通过泡脚,按摩穴位,多喝水,物理降温等方式给她做处理。没有哪个宝宝是按书长大的。实际教养中,书里都没有答案。做为父母,我们还是先要把心态摆正。
病症三:我想提前教孩子一些东西,应该注意些什么?
——与其想着如何教孩子,不如自己先多看几本育儿书,了解孩子
问第三类问题的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他们希望早早抓住孩子的各类敏感期,担心孩子入了幼儿园、进入小学、中学……以后,会被其他孩子比下去。
比如一位爸爸在微信上这样问我:
罗老师,我们家豆豆现在两岁10个月了,喜欢看书、认字、画画,她妈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她。豆豆经常不按照妈妈说的方式去做,妈妈总是和她发脾气。比如看书,豆豆总是想先知道故事的内容,妈妈却总是一边讲一边也让她跟着读。要是豆豆回答的问题不正确,妈妈也会大发脾气。我觉着这样子也不是办法,可是又不知道该怎样才好?
能看出孩子妈妈在家庭中比较强势,性子较急,育儿过程中,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特别控制的状态。妈妈的控制欲让她只看到了自己的需求,而且坚定的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所以她不会去听孩子的真正需求,也感受不到孩子不愿意服从的心意,只是一味地用自己认为的方法,强制要求孩子做各种事。比如,妈妈认为复读、念出来是好的阅读办法,这种办法肯定曾经帮助过她。但是孩子并不喜欢,所以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后来我给这位爸爸的建议是,第一,跟妈妈分个工,爸爸跟宝宝一起做宝宝爱做的事情;第二,跟妈妈聊聊天,帮妈妈放松心情;第三,跟妈妈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希望教孩子识字,是不是可采取随机性和游戏性,把字打成字卡,贴在家里的实物上,比如冰箱、电视、床、桌子、玩具等。随意性的重复,不要刻板地给孩子太多压力。如果给孩子压力太大,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厌学。
我的一个朋友,今年女儿刚刚四岁,并不是那种智商超群的孩子,只是帮孩子养成了一个从小阅读的好习惯。从一开始,她就没在意孩子能认识什么字。每次也并不要求孩子特别专注地盯着书。可是突然有一天,她的女儿指着自己电脑屏幕上的两个字说:妈妈,这里有恐龙呀!妈妈非常吃惊,确认了下,旁边没有配图,没有任何提示。随后她想起,头一天刚刚陪孩子读过一本绘本,里面有关于恐龙的故事。那之后,孩子能够认得的字越来越多。到现在,朋友的女儿已经能够自己捧着简单的绘本开始阅读了。
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真的很强大。有一次,我在开心面前表现的害怕一只小虫子。开心对我说:“妈妈,你真是一个胆小鬼。”我觉得很新鲜。她是怎么学会这个词的呢?后来想了一下,原来是我有一次给她读一本绘本,里面有这么一个词。我当时并没有解释给孩子“胆小鬼”是什么意思,但是孩子却自己就学会了。
如今很多父母都将教养的重点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希望孩子早早地就能认识很多字,会画画,钢琴可以过几级,最好还要再有几样拿得出手的其他特长等。可是越焦虑的父母,他们用力地培养孩子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是那些掌握了适当技巧后,能够尊重孩子自己发展规律的父母,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
比如画画,孩子都喜欢涂鸦,家长只要给孩子纸和笔,或者小黑板就可以。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体验到愉悦的情绪,而不是孩子到底画了什么。
病症四: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该给他报什么样的补习班才好?
——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其苦苦寻找补习班,不如给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第四类问题,是学龄期孩子的家长最常问的问题。
小孩子父母的焦虑可能还偏基本的教养护理方面,以及一些早期的智力开发。大孩子父母的焦虑,就会集中表现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寻找各种特长培训班等上头。从各种补习班的热门程度,就可窥见父母的焦虑程度。
就这类父母的焦虑和问题,我想分享一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话: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还会发展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就苏霍姆林斯基谈及的这一点而言,再怎么强调早期亲子阅读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有阅读习惯的孩子,能够从书中获得巨大的益处。阅读本身是静态的,是一个放空自己、与优秀者对话的机会,可有效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读书多的孩子,不仅视野开阔,语言发展好,思维能力也会更活跃、更富有创造力。
这不是一个短期的活儿,更不会立竿见影。如果爸妈们希望孩子以后学习成绩更好些,那最好现在就开始,陪孩子读书。当然,前提是,你也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做父母,适度焦虑都是对的,可以帮我们具备起码的警惕心,去履行好父母的职责所在。但是过犹不及,请牢记。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