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遇上孩子的这6种行为“问题”,请不要着急纠正

(2014-10-30 09:12:44)

我们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中长大的。道理父母们大致都懂得,可一旦孩子出错,我们就很容易忽略孩子的身心需求,倾向于第一时间让“问题”消失,于是,开始纠正、斥责甚至打骂孩子。


今天,根据微信后台提问的频度,我梳理出了最常被父母们误解的那些孩子的行为“问题”。再遇到孩子们的这些问题,请不要急着纠正孩子。要知道,很多时候,父母眼中的“错误”正是孩子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没有这些“错误”,没有这些“问题”,孩子长不大。


相反,若父母能够去认识、了解、读懂孩子在不同行为背后的意义,就能知道什么情况下不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又该如何引导孩子。


有育儿问题,再留言给我吧。


孩子的“错误”行为一:孩子老吃手


罗老师你好,我家宝宝对自己的手很感兴趣,没事的时候会把手放进嘴里不停吸,现在她已经17个月了,吃手仍然吃得特别严重,不管手刚抓过什么,得空就往嘴里放。跟她讲过道理、也打过手,她当时答应不吃、过后又忘了。我怎么办呢?


一般而言,大多数孩子在0-2岁之间都会出现吃手行为,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口腔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主要通过口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当然,每个孩子这一敏感期所持续时间的长短会稍有差异,与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科学、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吃手”、允许孩子品尝玩具、允许他们用手去探索想要探索的物品,则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很快就会结束。


反之,如果父母常常阻止孩子用嘴探索世界的行为,则孩子的口唇期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导致其行为的“固着”,有的是孩子即使到了三四岁,还会常常偷偷将手或物品放进嘴里尝一尝。


两岁以前宝宝吃手,父母一定不要阻止他们的探索行为,只需注意宝宝的手部卫生即可。除此之外,父母还应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自由地选择食物,这将有助于孩子尽快结束口腔敏感期。两岁以后,宝宝仍然手不离口,父母首先需排除宝宝是否缺乏某种元素等身体原因,其次,对于内向、自卑的宝宝,父母要考虑是否对孩子过于严厉等,这时孩子吃手可能是为了抒发内心的压抑情绪。平日,父母需要花时间多陪孩子,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手上转移开去。同时,父母要多多抱多亲孩子,让宝宝从身心上感受到亲人的爱,从而帮助宝宝对周围世界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孩子的“错误”行为二:自私


我家孩子2岁了,每次出去玩,他的玩具别的小朋友不能动,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也绝不让别的孩子动,谁一拿,他立刻就说:“我的。”见到别人的玩具,会跑过去据为己有,还振振有词地说:“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变得这么自私?


在这个年龄的孩子看来,什么都是他的。这时,父母常常感到不解,甚至会感到难堪,觉得没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地认为孩子很“自私”。


有的父母还常当着外人的面这样说:“这孩子,哎,就是被惯坏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父母的开脱之词虽然缓解了自己的尴尬,却在无意中伤害了孩子——尤其更多时候,父母还会去进行干预,强行要求孩子分享。


实际上,此时孩子的行为跟自私毫无关系,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开始萌芽了。一般而言,婴儿长到2岁甚至不到2岁时,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最初,孩子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这个东西属于他的时候,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更不能强迫孩子把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否则孩子会感觉不到安全感。安全感的需要是第一需要,若是安全感无法得到满足,孩子将无法发展出健全的自我意识,他们将很可能变得懦弱。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给孩子足够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对于孩子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不愿归还的行为,父母首先需要理解,这是孩子喜欢的表现,但一定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才能拿来玩,并试着引导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绪。平时,父母可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接人待物的方式,如孩子想要玩别人的玩具时可让他跟对方商量:“你的××可以借给我玩一下吗?”


孩子的“错误”行为三:叛逆


我家孩子3岁了,很不听话,特别喜欢跟大人唱反调,老爱做一些大人不喜欢他做的事,比如:尿尿后故意用手去玩,吃饭时故意把饭倒在地上,生气时乱摔东西,不高兴时在地上打滚……大人不管说什么都不管用,我们该怎么制止他呢?这样下去得要是无法无天了!


对于孩子的“叛逆”行为,很多父母反映很是头疼,甚至手足无措,大多父母选择武力镇压的方式,结果是,往往孩子的叛逆行为变本加厉。这是因为,父母主观认定了孩子这样做是错误的、是需要纠正的,而没有好好读一读孩子叛逆行为表达的意思,它在说:“我想自己做主。”“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这其实仍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发挥作用。


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跟大人一样,希望事情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展,若想法被拒绝,孩子就会用哭闹或作对的方式来发泄不满。对于孩子负性情绪的表达,父母需要理解,也要允许孩子表达不满。当然,父母最好事先能尝试主动改变会让孩子作对的环境,如:


1.想让孩子好好吃饭,那就定好规矩:饭前一小时内不要给孩子吃零食;

2.还可做一些正面的引导,如直接告诉孩子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能做什么;

3.或是在合理范围内给出几个选择,让孩子做出选择——对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往往重要的不是选择了什么,而是有没有选择权;

4.再或者,帮孩子做做排序,即“你可以吃糖,但是得要饭后才能吃”。


孩子的“错误”行为四:鲁莽


我们家宝贝快3岁了,可是我发现她做事非常鲁莽,一点安全意识都没有,家里哪里危险往哪里高,她就往哪里爬,在外面也是一样,桌子、窗台、栏杆她都爬过,一不注意就从老高的地方跳下来。她还特别喜欢抠小窟窿眼儿,往里塞东西,家里的插座我都不敢放在她能够着的地方,真怕她哪天触了电了。我们平时跟她耳提面命地说过不能做这些危险的事,可是孩子听过就忘……


孩子们喜欢爬高跳低,那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家长却常常因为危险而阻止孩子。这样做,就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对空间的探索是儿童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同时还有体能方面的发展也会受限。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采取“保护性撞墙”的策略,一方面要让孩子去体验,甚至适当地感受到一些小磕碰、小疼痛,另一方面,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探索环境,保护好孩子。


比如,孩子喜欢插孔、塞东西,拧瓶盖,男孩子甚至会拆玩具等,也同样是在用手探索空间。孩子的行为有可能给大人造成一些困扰(如我家开心就将牙签插到了锁眼里,导致门无法打开),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孩子是在捣乱而责骂孩子,因为这样做虽然约束了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也同样限制了孩子的空间感受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潜能的发展。


若孩子的探险行为的确影响到了他人,父母当然可以适当引导孩子。如面对准备拿牙签开门的我家开心小朋友,我会说:你可以用钥匙插锁孔,但不能用牙签插,那样就开不了门了。当然对于危险的行为,如插插座、爬窗台等危险行为,父母是要坚决制止的,不过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的原因。简单清晰地说明你为何阻止孩子的行为,你会发现孩子们往往出于意外地通情达理。千万不可因为自己受到惊吓而呵斥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只会使事情复杂化。


孩子的“错误”行为五:打人


罗老师,您好!我家有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儿。最近不知怎么的,小家伙总是无缘无故地打人,嘴里还念叨“打死你”、“臭家伙”之类的话。平时家里人老纠正她,可是都不管用。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应该怎么教育。


对于孩子的打人行为,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打人的心理机制是不同的,需要父母区别对待。


0-1岁的孩子还不能通过话语来表达自己,而刚好他们的手部动作很灵活,因此这时他们打人主要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需要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并跟她进行语言互动:“宝宝想要妈妈看你做××吗?想让妈妈看要叫‘妈妈’噢……”虽然孩子不会说,但他们正在进行语言储备哦,父母需要坚持不懈地多说。平时想让宝宝做什么事情,也先用语言告诉他/她,帮孩子建立语言与行动之间的连接。


1-2岁的孩子,虽然能说一些简单的话语,但受限于词汇量以及复杂的情绪,他们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这时他们打人,更多地是想表达自己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的情绪,当然不仅限于负面情绪,高兴时孩子也可能会拍拍你。由于他们还没有边界概念,手上动作也没个轻重,父母不要因此反应过大,否则容易给孩子负强化。对于孩子的负性情绪,父母需要包容,并引导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而不止限于哭闹和打人。


3岁以后的孩子打人,更多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父母不应从孩子的行为来判断对错,通过物质或暴力的方式来解决也是治标不治本,而更应从孩子的内心诉求来寻找原因,给予满足。


孩子的“错误”行为六:结巴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小班,之前说话一直很利落,最近我发现她开始结巴了。通过聊天,我发现是跟她玩得好的小男孩说话有点结巴,她跟着也结巴了。我是不是应该给她换班级啊,不让她跟那个男孩接触了。现在她也意识到自己结巴,一着急结巴得更厉害了,干脆就不说话了。我应该带她医院看看吗?


一般而言,2-4岁之间的孩子出现口吃,是其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这时孩子的词汇储备跟不上其思维发展速度,即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脱节,因此就出现口吃。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也不需要特殊治疗。而且孩子很容易模仿他人,若一个小朋友口吃,他身边的小朋友都有可能口吃。


面对孩子口吃,父母首先不要过于紧张,其次要因势利导,告诉孩子,说话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人交流,结巴不利于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不要学。对于朋友的口吃,更不能嘲笑。


当孩子口吃时,父母千万不要训斥孩子,这样将伤害孩子的情感和自尊,导致孩子不愿意张口说话。父母要鼓励孩子,引导孩子慢慢说、想一想再说。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父母不妨揣摩一下孩子的想法,将他/她想说的话说出来,“你是不是想说××?”,以缓解孩子的表达压力。这样做,一方面是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在教孩子如何正确的表达。父母需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可与孩子一起朗诵儿歌、童谣、学唱儿歌等,将有助于孩子矫正口吃。


孩子是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虽然独特,但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的不同,不要时刻用批判地眼光盯着孩子的“错误”,不妨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只有正确认识了孩子的这些“错误”,我们才能有效地陪伴、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

以上内容来自静观育儿微信号“jingguanyuer”。


《静观育儿》是由罗静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积木宝贝首席教育官,开心妈妈——主讲的国内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节目,同名静观育儿微信号是对脱口秀节目的补充和拓展。

 

期望通过这两档自媒体育儿栏目,给为当下嘈杂的早教市场所困惑的广大父母们传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早期教育知识。也希望你把我当成一个贴心的朋友。


现在回复“目录”二字,可以收看静观育儿百篇优质原创育儿文章目录。如果你有具体的育儿困惑,那么直接与我聊一聊。我会仔细听,并尽力帮到你。

 

回复 “第一讲”、“第二讲”……“第四十讲三”,便可获得已经在爱奇艺专区上线的前四十三讲的《静观育儿》脱口秀视频、音频及文字版内容。

静观育儿,你贴心的育儿顾问!观察、观点、关爱!尽在静观育儿!

http://mmbiz.qpic.cn/mmbiz/ZVibtsKu0t3tpHJickA0PEly8XVBo96HI0rqYRWJVqN1icHk7zFu3Wa3HPEj9sjXbcAGs3l2vvHdkcqOhkAnBHE4Q/0

【版权声明】静观育儿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自静观育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