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养出有礼貌的小孩

一位妈妈在微信上问我:
“我孩子小的时候,我很爱抱他出去玩,因为他见人就笑,跟人告别时会招手拜拜。刚会说话时逢人便叫,大家都夸他乖巧。可从两岁开始,小家伙好像一下子变得没有礼貌了,让打招呼也不打。每次带他出去吃饭,简直一刻不停,又蹦又跳,还喊叫个不停,常常惹来别人侧目。为什么孩子会变这样呢?”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烦恼。其实3岁之前,孩子完全没有礼貌礼仪的意识。2岁之前,他们只是懵懂地模仿大人,大人让招手就招手,让打招呼就打招呼。一般2岁前后开始,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想要知道自己的不同行为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于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会发脾气、顶嘴、抢话、争吵甚至动手打人,便有了父母眼中的行为“倒退”。
父母不必太过在意孩子的“不礼貌”行为,但却很有必要抓住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个关键期,对其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并训练孩子讲礼仪,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引导孩子讲礼貌的话题。
礼貌礼仪涉及的面很广,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具体对孩子来说,主要指对人和蔼、和睦相处、共享玩具、在公共场所不打闹、在餐桌上安静地进餐、到客人家不大声喧哗、不乱拿东西、在一定场合会使用礼貌语言等。
我们说一个孩子不礼貌,就是指他(她)没有做到这些行为。幼儿文明礼仪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的细节抓起。
不同年龄孩子的礼貌培养
给婴幼儿教授礼貌课程无疑是对牛弹琴。孩子即使学会了说话,能够在父母的提示下说“谢谢”、“再见”,并不代表他们完全明白这些话语的含义,更多地只是在完成父母的指令而已。所以父母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来指导孩子学习礼貌。
第一阶段:言传身教。适合年龄:出生至2岁
两岁之前的孩子与社会的互动方式主要模仿,因此父母可通过亲身示范的方法,教给孩子礼貌的行为。只要父母每天都用尊敬、谦让的态度对待别人,身处其中的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模仿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你的做法。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提示孩子一些小动作:如出门、回家时要跟家里人打招呼;喜欢的食物,要与大家分享;吃饭时,和等全家到齐了才开动;有人来做客的时候给予热情地招待;别人帮助我们后,主动说谢谢;在大人接电话时要保持安静。孩子若做对了,父母应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和赞赏。
第二阶段:教给孩子对与错。适合年龄:2岁至4岁
两三岁的孩子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了,这时父母就需要预先想到孩子可能会做的行为,并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能做、什么是不能做的”并用他们能懂的语言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应该怎样做”。譬如去饭店吃饭之前,父母就应该跟孩子事先约好不能吵闹,若孩子吵闹,父母应及时制止,并认真地告诉他们:“这不是家里,这里有很多不认识的叔叔阿姨,大家需要谈事情。”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所有的事情是被禁止的。
第三阶段:纠正孩子的不礼貌行为。适合年龄:4岁至5岁
4-5岁的孩子自制力还不是很强,仍需要父母反复向他们强化“礼貌”行为,并告诉他们每种礼节背后的道理,让孩子知道,他们的行为可以带给别人快乐也可能会伤害他人。
比如一些孩子经常冲着别人说不知是从哪里听来的不文明的话,好多次弄得在场的父母很尴尬。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理解这些话的意思,而只是照搬过来用而已。所以,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恰当的同时,还要与孩子好好聊一聊,告诉他,如果他不明白一些词语的含义,应先问问父母,而不应该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以免伤害对方。
另外,平日里遇到孩子故意说脏话,请避免当即批评指责,转移注意力就好了,这样孩子说脏话的行为就不至于反复、持续太久。
礼貌培养重潜移默化
礼貌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就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请”、“欢迎”、“再见”等礼貌用语,并告知他们礼貌用语要长挂嘴边。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平时生活中,父母可注意教给孩子一般的社交礼仪。如家中来了客人,父母千万不要怕孩子瞎捣乱而将孩子排斥在外,相反应让他(她)帮自己招待好客人,做一位周到热情的小主人。父母可郑重向孩子介绍客人,再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孩子,并让孩子帮客人拿拖鞋、拿杯子等。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进行礼貌培养,一些父母感到有点手忙脚乱。这些孩子虽然学会了礼貌用语,却不知道该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往往会张冠李戴,乱用礼貌用语。家长可在与孩子游戏时,模拟出不同的场景,然后与孩子一起做情景演练。当然,还可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市面上有一些不错的礼仪绘本故事,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讲给孩子听,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周一所推荐的绘本,不少就是关于孩子礼貌礼仪的主题。父母们可以参考上面的绘本推荐。
最后要提醒的是,父母不要强迫孩子。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可是孩子却躲了起来,家长却拉着孩子拼命让孩子向客人问好,结果以孩子大哭告终。这样做非但达不到礼貌培养的目的,还会产生反作用,导致孩子惧怕与人交往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