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案例解读孩子探索中的常见问题

标签:
育儿 |
分类: 静观育儿 |
http://s11/mw690/003A0I3kty6F4khB9BU3a&690
这是静观育儿的第十篇稿子。昨天《闲不住的“熊孩子”在忙什么》一文发出后,不少妈妈发来消息问:我家孩子好像不怎么扔东西是不是也有问题?我家孩子的精细动作好像发展的不太好,该怎么办?后来一聊,发现其实孩子发展的都很好,是妈妈们有些着急了。
没事,我们慢慢来。孩子的成长,不会有时刻表,不可能像钟表上的针走得那么准。每个孩子肯定都会有自己的个体差异。所以,我梳理了五个孩子探索中常见的问题,并进行了具体解读,希望对妈妈们有进一步启发。
还想多聊一聊的话,那么关注我(添加微信号:jingguanyuer),讲述你的育儿困惑,我会仔细听。
TIPS:
现在回复“第一讲”三个字,可获得《静观育儿》第一讲的视频、音频以及文字补充版的详细查看方式;
回复“第二讲”,可获得《静观育儿》第二讲的视频、音频以及文字补充版的详细查看方式;
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四个字,可立即观看《静观育儿》第二讲视频。
【案例一】精细动作发育不好?
男宝11个月了,已经能够扶站了。但精细动作发育不太好,无法对捏。
此时是孩子体能消耗比较大的时候,也容易累。妈妈可以让孩子坐下来的时候,提供一些可以敲的玩具,同时能发出音乐。不过,一次只提供一个玩具。给孩子之前,父母最好要演示一遍。等孩子敲出声音,父母应该给以鼓励。
另外,可以提供一些能塞入、再拿出的游戏。比如一个盒子,里面装上乒乓球。一方面可以听里面的声音,一方面可以让孩子自己伸手去摸。让孩子感受,球一会不见了,一会又出来,借此可以有效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
【案例二】探索过程中缺乏耐心?
孩子已经一岁了,摆积木总是推倒,好像也没有耐心,这样是不是以后没法做更需要耐心的事情呢?
这个年龄段是正常的。孩子为什么推倒积木?其实他是在进行一个空间探索。对很多孩子来说,“推倒”其实也是一种积木的玩法,并不说明孩子没有耐心。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是很正常的。家长不必着急,更不用批评。
如果孩子正在专注地玩积木,父母应该尊重并欣赏,甚至积极加入一起玩,如此可延长孩子的注意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父母陪孩子玩积木的时候,不管是垒高还是推到,只要最后游戏结束的时候,不要是以推倒不管结束,而是引导孩子一起收拾好玩具就没有关系,如此可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如果发现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有放弃、坚持不了、甚至带有情绪的情况,家长应该不急不躁,先帮助孩子完成游戏,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以后,再陪孩子继续玩,同时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
想让孩子做事更有耐心,一个好办法是:在孩子进入2岁半到3岁,父母借助精细动作的培养,进行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通过亲子游戏,给孩子能力所及的小任务,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父母给予夸张的鼓励。孩子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就感,会更期待下一次的探索体验,也能在探索中保有更高的耐心。到了3-6岁,孩子的精细动作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且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喜欢探索了。此时如果父母再去培养,就不会有原来那么好的效果。这也就是敏感期的意义。
【案例三】喜欢打人怎么破?
14个月男宝宝,开始动手打人,打起来还很有劲,该怎么办?
喜欢打人的宝宝特别多。有个妈妈曾经跟我说,邻居见了自己家孩子都绕着走,因为他跟别人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人。其实,3岁之前孩子打人都不是故意的。父母千万不要说“你又打人”“你这个坏孩子”之类的话。
孩子最早的玩伴就是手。对他们来说,“打人”只是手部活动的一种(关于孩子手部动作的发展,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做过阐述,妈妈们可回复“搜索”二字查看)。父母可给孩子提供更多手部抓握捏摸的玩具,或引导孩子练习其他的手部动作如拍手等,甚至可以把他的手拉起来跳个舞,转移他的注意力。
而且,有的孩子打别人,往往是他们在示好。因为孩子此时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他的语言功能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只能用身体动作代替。这时家长可以严肃地跟他摆摆手,告诉他“不可以”,但不必大发脾气,或者反复提及并强化孩子的这个行为,只需要自然地向孩子展示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即可。
另有一些孩子打人的原因,是想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想引起爸爸妈妈注意。如此就需要父母平日不要忽略了孩子,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安全感(想知道如何促进孩子的安全感,可直接回复“安全感”三字查看),淡化孩子因为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攻击行为。
http://s10/mw690/003A0I3kty6F4kjjubfc9&690
【案例四】爱扔东西要不要纠正?
我家孩子一岁五个月,老喜欢扔东西,已经持续有几个月了,怎么都纠正不了,该怎么去应对?
1-2岁宝宝扔东西是正常的。这个时候,他们正在练习新发展的一项技能:撒手、放开的手部动作。反复做同样的动作,是孩子学习技能的固有方式。同时,扔东西也是孩子在学习认识这个世界,因为扔东西时,孩子都会观察,比如测量距离,听不同东西落地的声音,不同材质物品落地的反应,是弹跳还是碎掉,同时发现因果关系。
大人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发脾气。孩子能看懂你的脸色,若你生气,可就和孩子天生求知的需求冲突了。我们需要做的是:跟孩子在地垫上一起做扔东西的游戏,鼓励孩子把玩具扔出去后再爬着或走过去把玩具捡回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捡他扔掉的东西,若每次他扔你捡,孩子就会发现这也是个戏弄大人的好游戏,会扔得更起劲;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某样东西你不希望他乱扔的话。
【案例五】如何在孩子探索中保护孩子的注意力?
罗老师,我家孩子快三岁了。最近一段时间变得很执着,比如,她只爱画兔子,各种颜色的,各种长相的。玩彩泥也是只做和兔子相关的。开始没在意,觉得过段时间有替代了就不会老围绕这个,最近感觉入迷了,有点担心。我们甚至开始有意避免能让孩子联系到兔子的东西。这样是不是不好?打算要送孩子上幼儿园了,希望孩子不要总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上面。
这是一位比较焦虑的妈妈。她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偏偏她的做法,正在试图干扰孩子的注意力的发展。
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会专注于一种游戏、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爱好等,是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因为越是知道的多,反复次数多,越能给孩子带去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和孩子们往往看一个动画片反复看十遍都仍然乐在其中一个道理。父母恰恰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状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引导孩子,去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上面这位妈妈也代表了很多的父母:他们一方面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培养,知道它的重要性,一方面却又在做着阻拦孩子注意力发展的事。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玩搭积木的玩具,父母们,尤其是爷爷奶奶们往往会每隔一会儿过来一趟,问:宝贝,渴不渴?喝点水吧?饿不饿?吃点东西吧?还有一种常见的就是孩子在聚精会神地琢磨一样东西的时候,要吃饭了,这时候有的大人往往会粗鲁地干扰、中断孩子的探索过程,没有给孩子留一点商量的余地。
孩子的注意力,可以被训练的长,也可以被训练的短。上述大人的行为,正是干扰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将孩子的注意力变短。若父母们能够给孩子空间,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探索过程,让孩子去拥有自己真正喜欢的兴趣点,不总去打断或干扰他们,孩子就会拥有越来越稳定的注意力。正如成人一般,高兴的时候自然注意力就集中,所以让孩子体验到愉悦也是提高注意力的不二法则。
———————————————
最后,仍然奉上《静观育儿》使用指南:
1、如果你还未关注我,那么请添加我的微信号“jingguanyuer”。
2、如果你读完我的文章,觉得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具体操作方法:点击右上角,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朋友”。
3、如果你有具体的育儿困惑,那么直接与我聊一聊。我会仔细听,并尽力帮到你。
《静观育儿》将会给您带去什么?
如果您是一位大多数父母一样“未经培训就上岗”的粑粑麻麻,那么,我们这里将会有系统的育儿知识,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纲,通俗易懂地为您做早期教育的科普!
如果您正在为育儿感到困惑,那么,我们提供一对一的咨询答疑,由罗静博士亲自为您打造私家育儿方案!
罗静博士是谁?
国内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的主讲人,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积木宝贝首席教育官,更是一位妈妈。面对当下嘈杂的早教市场和家长的困惑,特录制了这档早期教育的自媒体栏目,以期向广大父母传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早期教育知识。
著有图书《爱,从懂孩子开始》。
观察、观点、关爱!尽在静观育儿!
【声明】本公众账号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与我联系。未经授权刊登本账号文章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