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研大组活动—观摩优秀课例《慈母情深》有感

(2017-09-14 23:32:07)
标签:

杂谈

今天下午是全校语文大教研组活动,朱宗影老师精心为大家挑选了一节高质量的课例——林艺鸿老师的《慈母情深》,听完后真是受益颇多: 一、课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上课伊始,林老师就点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分析“侧面描写”,接下来的导学提示也很鲜明“请找出课文中没有正面描写母亲的句子”,然后就紧扣这一点展开分析。整堂课清晰明了,不拖泥带水。反思自己的教学,尤其在备公开课时,总是放不下这个、丢不下那个,难以取舍。分支太多,反而重点不重,似有乱花迷人眼的感觉。所以,百花齐放不一定好,一枝独秀倒是更吸引人! 二、重构文本,角度新颖。正如朱老师说的,如果这堂课给我们来设计,大家难免又会被套路了,估计又是把重点放在关于母亲的正面描写上,然后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分析来体会母亲的情深。既然是赛课,大家都想到的再去挖空心思设计难免“撞衫”,所以也就谈不上让人眼前一亮。而林老师反其道而行之,把重点放在侧面描写上,而且结尾还有亮点。如果换做是我,也许就是把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让孩子们找出来,再一句句分析,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一节课就这么结束了。而林老师在结尾处出示了正面描写母亲的句子,正因为有了前面侧面描写的铺垫,学生的体会已较深刻,顺势引入正面描写的句子自然就是水到渠成,就像朱老师说的,五年级的孩子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等的正面描写还要多加分析吗?四年级就已经有基础了,从侧面描写中都能很好体会母爱至深,难道正面描写还能不理解吗?所以这样的衔接不突兀,而且从学生动情的朗读中就能听出来,所以快结束时课堂又来了个小高潮,感情得以升华。 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本课教学时,林老师给足时间给学生自学、阅读文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每一处侧面描写,都是学生自己发现。刚开始时,林老师对于学生的所以回答并没急于评价,她是在观察学情,让学生充分表达看法。即使有的地方教学效果未达到教师预期,教师并未强行干预,牵着他们走,而是让他们再读文本体会。几遍阅读下来,层层推进,并且让学生上台写、上台说,教师自己还进行角色转换,学生在台上时,教师就坐在下面的座位上听,完全是以生为本的课堂。而我们往往可能放不开,会考虑很多,真的完全放手给孩子吗?他们会出什么状况?他们能说好、写好吗?……这既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又是对自己课堂驾驭能力的怀疑,瞻前顾后,怎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但是,以生为本的课堂也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教师不能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虽然林老师的课堂语言并不多,但是都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始终引领学生向着目标前进。 虽然,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预期外的小状况,也有不尽完美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用朱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这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赛课的课堂,大师的课虽然打磨精美、无懈可击,如行云流水般,但是这样的课我们唯有羡慕、崇拜,但却学不来。所以,这样真实的课堂反而让我们更受启发!

http://s8/middle/003zZTERzy7eeTHZtIm9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