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浅析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创作特色

(2017-06-12 09:35:36)
标签:

转载

文∕飘零
 
 
       余秋雨,众所周知,他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领地闪身拔尖出来的散文大家。其散文以“文化散文”系列著称。他出版的《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自出版以来,就形成了一股“余”风吹醒了整个散文园圃,使得冷却多年的散文骤然升温,一股“散文热”、“随笔热”的文化现象风靡90年代的文坛,无疑昭示了散文创作发展的新动向。
 
  《文化苦旅》是我第一次接触也是唯一读完过的余秋雨的散文集。读完后,深深地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式的联想,对历史,对传统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特别是散文发展的园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他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意识连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异军突起,呈现给读者一种崭新的阅读文本,激发起他们新奇的审美趣味。总体说,一方面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随着他的思想感情,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历史进行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咏三叹,一步一回头,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在《文化苦旅》这部散文集中,余秋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意识较强,颇具历史感的散文大家,尽管他被有些人说成是纯粹“文化商人”的作家,但我的感悟是:他能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以下是个人对《文化苦旅》创作特色的一点浅见评论:
 
一.绝对创新的文体模式
 
   中国的古典散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简约短小的审美规范散文,曾有“小品文”之称。并且在现代写作教程(基础写作)学科中给散文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但是,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篇幅比较宏大,最短小的也有3500字左右,最长的更是达到了16000字之多。林语堂曾经说过: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余秋雨篇幅宏大的散文创新便是迎合了这一散文发展的趋势。
 
二.新颖鲜明的创作主题
 
   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作者览尽中国历史,看遍中国传统文化,观尽人生,借助山水之灵秀寻求文化底蕴与历史真谛,给予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以现代的体会和阐释。他指出:“我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保存,注释,讲解,评论。而是指从现代意义上重新大规模地寻找,选择,破解古典,挖掘出埋藏在那里的某个人某种曾经有过的美学尊严,而这种美学尊严又恰恰可以塑造未来。”
 
   纵观余秋雨先生于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苦旅,迈着沉重的步伐,感情悲壮而又浓烈,略带一丝苦涩。但不显消极,而是让读者感觉有一种雄浑深沉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余秋雨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视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站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去寻找自己与民族的精神寄托,大声的呼唤文化人面向现实生活“文化人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大家完成一个世纪性的精神引渡。”作者从纷繁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脉络中,触及了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的文化人格,在对文化人格的渴望和探索中,也感觉到了文化人格不健全的隐痛。还有对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思考,从各种文化现象上窥视中国文化人独特的心灵世界和人格家园。
 
   余秋雨在不断地坚持塑造和健全文化人格的同时,也批判了人格被扭曲了的丑恶灵魂,对于不健全的中国文化人格,毫不遮掩自己的不屑与鄙夷。他的散文主题思考一种宏大的文化目标,对个体与群体的人格思考中,他渴望建立独立的人格。
 
三.灵活的表达方式
 
   在《文化苦旅》散文集的创作中,余秋雨娴熟的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采用了戏剧的笔法,小说的笔法等多种笔法,烘托文章主题思想,使文章内涵更深刻。余秋雨曾经从事过戏剧理论工作,并且其妻子是一个戏剧艺术工作者。所以在他的散文中,他融会贯通的运用戏剧表达效果。他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如在《文化苦旅》中,《都江堰》:那久久伫立的仪态,复杂的心理情绪都可以作为剧场的一个场景。再如:《白发苏州》,《信客》等文章中也能找到例证。这些艺术的处理,很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另外,在《文化苦旅》中,在表达方式上,总是有叙事的小说化特点。在传统的散文中,很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而余秋雨的散文则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如《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吧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高价从国外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展示的栩栩如生。整个故事,让人如临其境。更有一些精彩的场面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在《信客》,《漂泊者们》等文章中也包含着许多生动的故事。栩栩如生。使余秋雨的散文表达方式充满了叙事性的小说表达方式,充满了感染力。
 
四.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
 
   在散文创作中,特别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对语言的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深深地让人折服,他的散文创作,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透露着生命哲理。他的语言恰如其分,富有诗意,表现力极强,又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的深刻的历史思想和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平易通俗,可理解性强。
 
另外,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张力,富有文采。
 
 
五.小结
 
   以上是鄙人对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创作特色的一点搜集总结,理解与分析。难免有些以偏概全,或言之不当的地方,还望各位赏光的读者给予指正和批评,鄙人不甚感激。若是有能帮人之处,更是鄙人之幸!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