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步》评课实录--周俐钦

(2014-01-13 15:40:05)
周俐钦 发表于 2009-10-31 23:23:00
《散步》评课实录

《散步》评课实录

1029号上午第二节听了毛淑娟老师的《散步》一课,我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评,特作如下评课。

毛老师是一名善于学习和运用的年轻教师,虽然走上工作岗位仅仅一年,但在她的课堂中却有着许多闪光点值得大家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合理;

在本节课,毛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亲情。对于《散步》这篇简短的美文,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目标设计完全合理。

二、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到位;

在本课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毛老师突出了三点:1、积累生字词;2、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中心3、品味优美词句;重点把握十分到位。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有层次感;

首先,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体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精读品味优美语言。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感。

四、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体现课堂的以学为主;

整节课所有问题的解决,均能由学生先自学后交流解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懂得用主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

整节课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2.文章中哪些细节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自然地分析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品味了一些优美的词句。

六、敢于让学生发问,具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处理生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发问。

由于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因此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对课文读得不透,导致出现了两个问题。

1.对难点的解答不够清晰透彻;

文中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老师只是模糊地解答说:“这一家人是由三代人组成的。”其实,可以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一家人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而整个世界也是如此,那么这一家人是这个世界的代表,所以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学生可能就明白了。

2.品味语言,涉及到的美点不够。

文章中除了有感人的人物描写之外,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么美丽的景色也正是儿子走小路的理由。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积累的。

另外文章中浓浓的亲情还表现在许多朴实的语句中,学生没有体会出来。这和老师的主问题设计不当有关,更和老师没读透教材有关。

二、课堂设计不够合理。

1.课堂以赏析为主,缺乏琅琅的读书声。

整节课读课文仅有三遍,而且以默读为主,不适合初一的孩子特点。应当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要求读准字音时可以听读,在感知内容时可以自由朗读,在分析人物时可以指名读,在找到优美语句时可以齐读,甚至在积累语句时可以背诵。

2.拓展训练的设计不当。

学完本文后的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话,训练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写了一些抒情句,与散步这篇叙事散文毫无联系。其实,以后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时,要找到课内外的衔接点,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能表现亲情的事件,学习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或者环境描写,或者模仿文中某个优美句式造句等。

给毛老师的建议:

一、教师多读课文,研究文本比研究教法更有价值。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许多问题是在学生一遍遍朗读中解决的,多读书少分析。

三、多读教育教学专家的作品,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

 

对本课的修改意见:

借用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创意方法,我对《散步》进行了创意设计:整节课分为两大板块,即课文概说和美点欣赏。

一、 概说:请从内容、情节、人物、主题四个角度中自选一个角度,进课文概说。学生读课文完成此项任务。

预设:内容概说:春天,一家四口去田野散步的故事。

情节概说:一家人散步时发生分歧,“我”要委屈儿子,成全母亲,母亲又顺从孙子,分歧解决了。

人物概说:一家四口,母亲慈详、儿子孝顺、妻子贤惠、孙子可爱,真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主题概说:文章既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表现了中年人身上的承前起后的责任感。

二、 美点欣赏:

品读课文,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环境之美、人情之美等。

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学生会找到文章的方方面面的美点。

相关博文推荐:
本频道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感谢您的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