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多维评价表》的创意设计

(2016-01-06 15:44:05)

《课堂多维评价表》的创意设计

高陵一中  赵天智

  一、设计背景

没有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没有一门学科没有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以“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关键词,在百度上可搜索到相关网页约492,000篇,阅读其中部分设计,发现评价重心大多落在“教”上,说明旧的评价观念仍有存留;以“课堂学习评价表”为关键词,在百度上可搜索到相关网页约2,400,000篇,在数量上远远多于“课堂教学评价表”,说明从整体上看,评价重心正在逐步由“教”向“学”转移,但阅读其中部分评价表发现,大多评价项目分类不清,评价标准立意不明,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最终评价之于学习的反拨作用很有限。

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55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

郭思乐教授认为,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所关注的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所以,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高效课堂是最接近于理想课堂的教学形式。它是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组织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

高效课堂从“解决问题”入手,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叫好课,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高效课堂既是方法,也是思想;既是理念,也是行动;既重知识,更重生成;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升学的统一。

为抓住课改的契机,努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益,高中以课堂上学生的任务性活动为抓手,编制了《课堂“有效学习”多维评价表》。

二、设计创意

创意之一:我们的《课堂多维评价表》由教师听课时同步填写,强调对班级整体、小组合作和学生个体三个层面学习状态的立体评价。学生个体为点,小组为线,班级整体为面,这种点、线、面全方位多层面的听课方式,将大大提高教师听课评价的效益。在以往的听课评价中大多属于对班级整体概括性描述语言,被听课的教师难以通过反馈意见,对学生学习质态有直观的、明晰的认识。新评价表因为关注和评价到小组与个人,对象更具体,记载更细节,被听课的教师更容易接受评价并积极寻找改进教学的办法。同时,被听课班级的学生知道听课的教师正在观察并评价着每个学习小组甚至每一个学生,从外显的坐姿和表达,到内隐的思维和情感都会发生变化。

创意之二:我们的《课堂多维评价表》通过分解学习的过程,强调对学生 “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三种时态循环学习过程的系统评价。“过去时”即课前预习状态,“现在时”即课上学习状态,“将来时”为课堂学习成果(成果是后续学习的认知基础,也是持久学习的情感动力源),这三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往复的整体,课前良好的预习为课堂认知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上成功的学习活动创造优质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树立起来的信心进一步促进课后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完整评价学习过程,有助于刺激和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创意之三:我们的《课堂“有效学习”多维评价表》以课堂任务性活动为抓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的完整评价。课堂上学生的每一项学习目标都必须通过相关的任务性活动来完成,不论是知识掌握还是技能的习得,也不论是方法的运用还是价值观的形成,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学生的坐姿会反映他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表达”会呈现其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呈现思维的水平与质量;对合作与探究的兴趣也能曲折呈现其对同伴的情感态度和对社会的价值观。完整评价学习目标及相关的活动表现,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三、课堂“有效学习”多维评价表(评价表总分为100分)

开课课题:

开课教师:           开课班级:            开课时间:             评价教师: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操作方法

班级分

小组分

同学分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学习准备(25分)

课前阅读与自主学习(15分)

能认真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还能广泛阅读有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一定的探究活动。

班级整体和某小组的情况由评价者依据课堂上学生任务性表现确定;学生个体情况由评价者依据其课前填写的导学案予以确定,要求能够简明扼要地填写导学案A级和B级学习内容,对C级内容形成问题意识。

 临上课前学习材料与心理准备(10分)

预备钟响起后应迅速恢复安静状态,准备好与当堂课有关的文本资料和学习用具,了解本课的重点知识,营造有利于学习的客观环境和学科情境。

由评价者观察确定。

 学习过程(50分)

倾听(15分)

全体同学能够面向老师或发言的同学,全神贯注地倾听,并形成良性互动。

由评价者观察确定。

 表达(15分)

能够大胆地、准确地、有条理地进行书面的或语言的交流。

由评价者对参与全班或小组表达的学生的数量及其回答问题的质量确定。对学生个体由评价者观察其表达的次数和质量确定。

 合作(10分)

学习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组内能依据主题进行讨论,不歧视学困生,全班交流时组内其他同学能够及时补充不足,或将回答引向深入。

由评价者观察确定。

 探究(10分)

能够恰当地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阐释观点,敢对权威表述进行质疑。

由评价者根据学生“生成”的新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确定。

 学习效果(25分)

知识与技能(13分)

能够掌握本课主要知识点,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形成相关的技能。

评价者可以由课堂学生任务表现确定,亦可进行及时小测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2分)

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积极,兴趣浓厚,自信心强,初步形成与本课相关的正确的价值观。

总得分

班级:

某小组:

某同学:

总体

评价

班级:

某小组:

某同学:

说明:1、“二级指标”的得分由学生任务表现分优、良、中、差四个梯度进行定量评价;2、“总体评价”由“总得分”分优、良、中、差四个梯度进行定性评价,85分以上为优,65以上为良,45分以上为中,45分以下为差。

四、设计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由此我们的评价表将学生预习的情况整合进来,强调建构的基础;将学习的过程分解为“倾听”、“表达”、“合作”和“探究”四个方面,强调建构的过程;将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实际上强调了下一循环学习再建构的水平。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维果斯基将学习划分为两种水平,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认为学生个体现实的发展水平越高,其潜在的发展水平就越大,最近发展区就越开阔。由此,我们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课堂有效学习的评价表,意在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追求和开发其“潜在的发展水平”。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因此,我们的评价表设置了二级评价指标“临上课前的材料与心理准备”,意在强调课堂学习场境、学科情境和情感心境的营造,强调学习意识的“唤醒”和内驱力的引发。再如,我们的“评价标准”中强调“能够大胆地、准确地、有条理地进行书面的或语言的交流”,“能够恰当地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阐释观点,能对权威的表述进行质疑”,“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积极,兴趣浓厚,自信心强,初步形成相关的正确的价值观”等等,意在期望引导我们的教师“以生为本”,从学生持久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去布局自己的课堂,谋划教学的策略。

总之,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我们想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型,带动课堂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学习目标的根本变化,让“教室”变成“学室”,让“知识”变成“能力”,让“学习”变成“成长”,让课堂真正成为全面发展“人”的场所。

五、实践与思考

五月份以来,高中学部加大了在两个课改实验班级的听课和评课的密度,并尝试使用《“有效学习”多维评价表》进行学习评价。根据对课堂学习状态的观察和与一些学生的交流,我们感觉到新的评价方法在促进“有效学习”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第一,增强了课堂的民主氛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有所提高。中国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不平等的上下关系。新评价表将学生推到了教室舞台的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培养民主精神和人文情怀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正在悄然无声地被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最近一段时间参加课改班级的师生正在经历着一次新的启蒙运动,接受着又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第二,强化了对学生的任务性活动表现的评价,促进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些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发言引起同伴的共鸣,自觉地进行预习,除阅读教科书以外,甚至开始涉猎相关的课外书籍,提高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重新建构的基础。一些同学“倾听”更加专注更能抓住要领,一些同学“表达”更加大方,更加缜密,而他们又在逐步影响着那些害羞和胆怯的同学。通过课改,我们似乎隐约地感觉到一点儿《中国教师报》记者李炳亭先生,所梦想的那种课堂境界“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第三,增强了小组的合作讨论的氛围,促进了一些后进生学习质态的变化。过去由于讲课的教师分不出太多的精力,对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评价流于形式。现在学生听说听课的老师会对各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似乎比较在意,讨论似乎比以前更热烈一些。过去,我们的听课侧重于“教学”,侧重于整体性的描述,对学生个体的促动几乎为零。现在因有专门对个体学生的评价,少数后进生正在逐步挺直腰杆,树起耳朵,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根据运用《“有效学习”多维评价表》的初步实践,我们发现听课时既要观看班级整体,又要关注小组局部,还要研究学生个体,感觉特别忙。同时也发现一些项目很难判断水准,如对“学习效果”中“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的分数的认定。另外,我们还发现评价之于教学的促进作用与听评课的密度有直接关系,对同一个班级连续跟踪进行听课和评课意义很大,但是成倍地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反馈也耗时耗力。随着课改实验的进行,我们已经遇到不少的难题,但是我们的态度坚定,步伐果决,并坚信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调整而得到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