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主题阅读教学故事
(2018-01-05 16:22:13)分类: 我和孩子们的故事 |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主题阅读”
——我的主题阅读教学故事
山西大同市城区十七校
主题阅读,又叫专题阅读,是一种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文章的方法。而主题阅读的三定律: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分享;少做题,多做读书笔记,给了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极大的挑战。
没有想到,我的“无心插柳”竟然也会“柳树成荫”。孩子们除了学习课本上的30多篇课文,由我推荐及提供的众多和课文相匹配的名家名篇学,生也读了不少,背了不少。《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卖炭翁》《琵琶行》《木兰辞》《桃花源记》《少年中国说》《论语》若干则《孟子三则》等。唐诗宋词也将近二百首。大量的课外阅读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面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高。孩子们的习作频频出现在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小学生创新作文上。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了,读书的兴趣更浓了。
这一两年,城区的教育似乎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主题阅读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而我们也通过听不同的赛讲课、展示课,慢慢感受到了“主题阅读”“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倩影。看到孩子们在一节课里多篇阅读,整节课书声琅琅、读写结合,学生变得空前的活泼,他们努力组织语言,学的那么兴趣盎然,不由慨叹:这才是真正的学语文,这才是老师们要有的语文阅读观。
我对主题阅读赞不绝口,在教学中也不断地进行试水,刚开始还尽量注意不要讲太多,学生会的不要讲,让学生通过阅读、品析理解写作方法、表达作者要情感。可是多年的教学惯性,已经牢牢地束缚住了我的思想和言行,讲着讲着,自己又返回到了滔滔不绝讲授的方式。也许在自己的潜意识里,一直这样认为:只有自己负责了,教学详细了,学生听懂了,一切问题解决了。可是每次的检测效果,虽然对以前来说有所提升,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么也提高不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在降低,昔日学生中的一些好习惯似乎在淡化,于是我着急了,拿起了往昔屡试不爽的招数——大量的讲练,美其名曰:讲练结合。可是懂的学生没话说,不懂的学生还是不懂。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当我去忻州听了窦桂梅老师和她的团队讲的主题阅读课后,才觉得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课,今天才真正见识“主题阅读”的庐山真面目,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也似乎从中明白了一些什么:老师讲的越多,学生的依赖性就越强。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有老师讲的清楚,只要认真倾听,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的确,讲读是解决问题的最轻松的方法,在很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功效明显就降低了。
主题阅读式教学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是学生的,不是老师的。因为语文只有大量的朗读、积累、品析、批注和写作,素质才能切实提高的。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让从学生从文本中去找关键词语、句子、段落,通过探索写法,对比阅读来落实批注,然后再通过美美地读去展现,只要学生掌握了阅读的理解的方法,在书籍上写上自己及时的感触,哪怕一个字两个字,学生自然会应对一些相同难度的检测。老师们担心的语文考试就不成问题了。
看着主题阅读如此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心里真的是恨不得立刻拿来为我所用。可是旧有的习惯太难打破了,放手让学生去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感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浅尝辄止的事情肯定会发生!我的信心再次动摇。
不过,我想初学者肯定如婴儿般步履蹒跚,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只要努力坚持下去,总归会有纯熟的一天吧。于是,我开始了战战兢兢的破冰试水之旅。
※ 每次开始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前,我总会先让学生将这个单元的所有课文读几次,然后找出这几篇课文共性和不同的地方,自己将每篇课文的大体意思弄明白,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学会。
※ 其次开始学习每篇课文时,针对此篇课文的主要阅读点,再选择几篇从不同侧面体现这样主要阅读点的文章,通过略读、比较、赏析,感受不同的表达方法。
※ 最后进行写作方法或者朗读技巧的迁移、运用。
要知道习作技巧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在阅读中一点点熏染习得的,一个丧失阅读兴趣的孩子也必然很难产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抓住阅读就抓住了语文的根,“主题阅读”正是要努力抓住语文教育的“根”与“魂”。
主题阅读是把教材中的每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教学。也就是以文带文、群文阅读。这么海量的阅读,大量的整合内容、整理资料的备课工作就都放在了课前进行。到了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主要就是精讲点拨,对比提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学习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比如:精讲一篇课文,以读为本,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先是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感受、表达想法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前一篇课文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带领学生理线索、说情节、品细节、谈感悟。这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放手让学生主动学、留足时间由学生自读自说自品自悟奠定基础。对于后几篇课文可以略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学法巩固为主,特别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教师所授的“渔”,自主学习课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点拨。
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拓宽课外学习的渠道,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探索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作用,才能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才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而言之,主题教学就是在教一篇课文的时候,不仅仅要找到“这片树叶,还要找到这片树叶所在的枝条及大树,这还不够,还得去寻找这棵大树所在的森林”,这样的教学才会避免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才会使教与学有效。这就意味着教师得有渊博的知识,阅读广泛。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也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毕竟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得是一桶水,甚至是长流不息的山泉。
“少一点讲解,多一些诵读;少一点提问,多一点阅读;少一点模式训练,多一些文化建构。”说得多好啊!语文教学追求的便是这样的境界,便是这样一种纯语文的、纯阅读的、纯享受的一种境界。曾几何时,面对语文教学,想说爱你太辛苦,现在似乎可以大胆地说,爱你,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最后,让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幸福着教育教学的幸福,快乐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做一个语文教学的探究者、幸福者吧!主题阅读教学,将是引领师生成长的语文教学高境界。相信有我们的搀扶前行,我们一定能朝着语文教学最高境界更近一步!
此时我脑海中勾画出了这样的一个语文教学的美好境地:师生同遨游于经典美文中,乐不思返,读啊读,读啊读……舍不下,放不掉的是读那一本本厚厚的书;爱的是,与那一个个智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