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想国》僭主的生活与快乐的关系

(2013-04-21 15:03:24)
标签:

读书笔记

理想国

分类: 我的《理想国》

    在第九卷中,苏格拉底主要阐述了僭主的生活方式,并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僭主的生活是非常不幸的。

    僭主式人物从民主式人物发展而来,他的心灵被主宰激情完全控制,各种各样的可怕的欲望衍生出来,主宰他心灵的激情会驱使他干尽一切坏事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他放纵地挥霍钱财,在花光所有积蓄之后,他会借贷抵押,他还会夺取父母的财产继续挥霍,如果父母不给他钱,他就会采取暴力手段。在挥霍完父母的钱财之后,他心里的欲望依旧有增无减,这时他便会偷窃、抢劫。像他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并将一个心灵被激情控制得最厉害、欲望最无休止的人扶上统治者的宝座后,这个暴君便会像刚才那个人打自己的父母一样惩戒自己的祖国,将祖国置于自己的奴役之下。并且,僭主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因为在他掌权之前,他和随时准备为之帮闲的阿谀逢迎之徒为伍;如果他有求于人,他也会低三下四地表白自己的友谊,并且目的达到之后就立刻翻脸。也就是说,僭主的“友谊”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会利用别人,并不是真心和别人交朋友。

在论述完僭主的生活方式之后,苏格拉底提出僭主的生活是最不幸的,接着他用了三种证明方法证明了这一观点。

    第一个证明是通过探求僭主政制下的城邦的特点来论证僭主个人的特点,最后得出僭主的生活非常不幸的结论。因为被僭主统治的国家是受奴役的、贫穷的、充满恐惧的、痛苦的、忧患的、悲伤的、怨恨的,是所有城邦中最不幸的,而僭主式个人与僭主城邦相似,所以僭主式人物的心灵充满奴役,他最优秀最理性的部分受到最恶劣部分的奴役,心灵被疯狂的欲望所控制,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心灵是贫穷的、恐惧的、痛苦的、忧患的、怨恨的、悲伤的。当僭主型人物走上统治者之位,成为一名僭主之后,是最不幸的。僭主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他整天过得提心吊胆和痛苦。他的权力会让他更加妒忌,更不忠实可信,更不正义,更没有朋友,更不敬神明。像这样的生活,毫无疑问,是最不快乐的。

    第二个证明是通过分析心灵的三个部分所对应的三种快乐来论证僭主的生活是最不快乐的。心灵可以分为“爱智”、“爱敬”和“爱利”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哲学家、爱胜者和爱利者。判断三种快乐三种生活的好坏的标准是经验、知识和推理,而哲学家从小就体验过另外两种快乐,爱胜者和爱利者没有体验过或者很难体验到其他两种快乐,所以哲学家的经验最丰富,并且哲学家的知识丰富,也擅长推理,所以哲学家最有资格评判三种快乐的好坏。又因为哲学家赞许的智慧和真理是永恒的、最真实的事物,而爱胜者和爱利者所推崇的是变化的事物,所以灵魂中“爱智”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哲学家的生活也是最快乐的生活。依此类推,爱胜者的快乐居第二位,而爱利者的快乐是最不真实的。僭主其实就是爱利者,他们爱好钱财,不断挥霍钱财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快感并不真实,他们的生活是最不快乐的。

    第三个证明是通过反驳关于快乐和痛苦的一种错误观点来论证僭主的生活是痛苦的。人们一般认为,脱离了痛苦就是快乐,这个观点是错的。实际上,在痛苦与快乐之间还有一种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平静状态。人们之所以会有这个错误观点是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当他们处于平静状态时,会以为那就是快乐,错误地判断了痛苦和无痛苦的状态。那么,什么是最真实的快乐呢?得到了适合于自然的东西的充实就感到真实的快乐。用以充实的东西和受到充实的东西越实在,充实的实在性越大,所感受到的快乐越真实。而智慧、真理、知识等美德永恒不变,是纯粹实在的,又心灵是更真实的,所以用智慧和美德充实心灵时所带来的快乐最为真实。然而,僭主沉迷于物质生活享受,食物等物质永远变化着而不真实,并且身体远没有心灵真实,用食物去充实身体所获得的快乐并不真实。所以,没有智慧与美德的僭主只知道聚在一起寻欢作乐,他们自以为快乐,然而那并不是最高一级的纯粹的快乐,他们只是终身往返于中下级之间而已。最后的结论就是,当爱利和爱胜的欲望遵循爱智的引导,灵魂的快乐就是最真实的;当灵魂受到爱利或爱胜中的一部分引导时,快乐便不真实。因为离爱智越远,得到的快乐越不真实,而离爱智越远也就是离秩序越远,又僭主离秩序最远,所以僭主离真正的快乐越远,僭主的生活最不快乐。

    通过三种证明方法,苏格拉底有力地论证了僭主的生活是最不快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