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友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4-10-12 12:51:58)
标签:

情感

教育

友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前 

 心理学者对友谊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这70多年中,他们对友谊的研究不断深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友谊的质的差异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有无朋友或朋友的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友谊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们逐渐认识到友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当前儿童多位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同伴之间的交往,加之父母过度保护和管束,将出现孤僻、自我中心、不合作等特点。儿童的交友能力如果在同年时期得不到好的发展将影响儿童进入青少年或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

1. 友谊的含义及发展

1.1 友谊的含义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是以个体为指向的一对一的亲密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较为持久的稳定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的。是以共同的爱好、互惠和分享积极的情感为显著特征的一种稳定的、有情感联系的动力关系。一个孩子可能喜欢另一个孩子,但是但凭喜欢并不能使两个人成为朋友,因为友谊形成必须以情感的回报为基础。儿童对朋友的构成有自己的观点,儿童把喜欢他们并欣赏同样种类的游戏活动的一些人视为朋友质量。

1.2 儿童友谊的发展

儿童友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水平:

1.2.1 自我中心阶段(0一7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常把在一起玩或仅仅离得比较近的孩子当成朋友。

1.2.2 满足需要阶段(4-9岁)

这个时期的交友过程更多地由利益决定。他们会把朋友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根据其拥有的东西或住的远近来衡量,由于朋友能满足某些特定的需要,这时的孩子仍是出于自我需要目的而交友的。

1.2.3 互惠阶段(6-12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交友的特点是互惠和平等。这时的孩子已经能同时考虑双方的观点,非常关心平等的问题,因此评判朋友时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比较,谁为谁做了什么。

1.2.4 亲密阶段(9—15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保持相当亲密的朋友关系。他们对朋友的表面行为不再注意,转而关心其内在素质和幸福与否。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视为所有亲密友谊的基础,认为这时的孩子如果找不到亲密的朋友,那么到少年甚至成人时代,就很难再找到真正的亲密伙伴。这个阶段,朋友之间通过共事情感,分担问题,解决矛盾,会形成深厚的感情纽带

2. 友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友谊影响儿童的许多方面对友谊重要性的研究从是否拥有朋友一个维度扩展到多个维度包括儿童是否拥有朋友朋友的特征以及友谊的质量等从友谊与学业成绩人格适应、社会行为、情绪调节身心健康等方面探讨友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1 友谊与学业成

对于友谊国内的研究非常鲜见,国外研究较多集中在小学生的友谊。在这个发展阶段,有朋友的孩子比没有朋友的孩子更善于社交、合作、自信、独立、利他,更具有亲社会行为和情感支持性行为。儿童时期,他们对同伴的依赖和寻求同伴的支持逐渐增多,因此,友谊可能对儿童的学业成绩等多方面有重大影响。迄今,关于同伴友谊在学业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但是儿童的友谊对个体的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拥有朋友的学生与没有朋友的学生相比,在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和情感抑郁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没有朋友的学生在亲社会行为与学业成绩上的得分明显低于有朋友的学生,而没有朋友的学生在报告消极情绪上得分明显高于有朋友的学生。他们还证明,在小学阶段就拥有亲密朋友的学生比开始没有亲密朋友的学生在学校适应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方面都表现的更好。那些进入中学时没有朋友的学生比拥有朋友的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调整和适应他们的行为 

2.2 友谊与社会行为和社会化

儿童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烦恼与困惑,紧张与焦虑。儿童可以在朋友中得到宽慰、同情,并能够宣泄自己的感情,克服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惑。年幼的儿童在认知发展上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不知道别人会与他们有不同的观点。只有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儿童才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意愿与情感,学会了解别人,理解他人,学会与同伴相处,与人为善。

儿童彼此间提供的支持很多是相当微妙的,并非故意的。他们的社会行为时常被朋友作出的反应所调整。

2.3 友谊与情绪调节

戴默尔等人测量了儿童友谊的数量(受欢迎度、相互朋友和朋友的数量)和质量(感知的积极的友谊质量和冲突 )维度。结果显示积极的友谊质量预期儿童的情绪调节。温德尔认为高水平的公开、非公开的敌对和低水平的关系互惠与青少年高水平的酗酒、违法行为、抑郁症状和自杀行为联系。

2.4 友谊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根据有关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儿童应具有“智力符合常态”、“情绪稳定而愉快”、“意志健全和行动协调”、“性格和自我意识良好”以及“人际交往和谐”等个性心理特征。特别是“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3. 培养儿童时期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

儿童之间的友谊是在共同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建立和深化的成人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培养儿童间的友谊。

3.1 创设交友环境
    多数儿童是很乐意与同龄伙伴相处的,家长应鼓励儿童多结交朋友,带领孩子到亲友、邻居、同事家去做客,让孩子与同龄的伙伴一起游戏。也可以请小伙伴到自己家里做客,父母可在家里提供游戏场所,购置一些图书、玩具,组织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孩子有了朋友,会一起做游戏,共同欢乐,互相依恋,同时加强了联系,也就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3.2规范儿童的行为
    儿童往往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在与同伴交往中常常会“碰壁”如到邻居家玩,说话不懂礼貌不听邻居家大人的话还乱翻抽屉引起伙伴反感不愿与其交往边就需要规范儿童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坏毛病告诉儿童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样,他才会受到伙伴的欢迎。

受欢迎的儿童、被拒斥的儿童和被忽视的儿童的行为特征

 受欢迎儿童

被拒斥儿童

被忽视的儿童

积极、快乐的性情

许多破坏行为

害羞

外表吸引人

好争论和反社会的

攻击少 对他人攻击表现退缩

有许多双向交往

极度活跃

反社会行为少

高水平的合作游戏

说话过多

不敢自我表现

愿意分享

反复试图社会接近

许多单独活动

能坚持交往

合作游戏少,不愿分享

逃避双向交往,花较多时间和群体在一起

被看做好领导

许多单独活动

 

无明显攻击性

不适当的行为

 

 

3.3引导教育儿童发展友谊
    孩子们在一起斗嘴吵架是难免的,即使是好朋友也不例外。当儿童间发生了争吵成人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为此而杜绝儿童间往来,要采取劝解的办法加以疏导,切不可袒护一方要帮助儿童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要让孩子主动去赔礼道歉,鼓励孩子与伙伴和好还要教育孩子多关心帮助伙伴当孩子的伙伴生病时,提醒孩子主动去关心探望。要让孩子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同伴分享。教育孩子尊重、体谅伙伴,交往中要不怕吃亏不要处处占上风;还可鼓励孩子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互赠礼品活动,如画一幅美丽的画,自制一个小玩具送给好朋友,从而不断发展孩子之间的友谊。关注孩子之间的友谊,并鼓励孩子的好朋友来家中做客。家长要诚恳地欢迎小客人,平时要多询问孩子:“你今天与好朋友怎么玩的?”发现孩子某一点进步时,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如孩子将好吃的食品与朋友一起分享,将图书送给同伴看,就说:“这样关心小朋友,你真是个好孩子!”父母的关注以及表扬和鼓励,会大大激发孩子与同伴长期友好相处的愿望,促使孩子珍惜和巩固友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