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口令》教学设计3篇(袁青义)
(2014-06-01 09:10:48)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讨论进行时 |
《绕口令》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会说绕口令,并能说得正确、清楚、快速。
2.能听清楚别人说的绕口令,并能进行评议。
二、教学重难点
能快速说清楚绕口令。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老师和学生都准备一些绕口令,并背下来。
(二)上课时,先请一个同学上台说绕口令,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评议。评议的重点是说得流利、口齿清楚。
(三)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或自愿组合,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能快速地说清楚,听清楚,会评议。
(四)分组说、听、评绕口令。
(五)评选出绕口令说得最好的同学给以表扬、奖励。
四、参考资料
绕口令:也叫拗口令。一种语言游戏。是将声母、韵母或者音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重叠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来。因为要说得快,读音容易发生错误,这样可以训练发音的准确和思维的敏捷。
附:绕口令两则
小花鼓 藤条和铜铃
一面小花鼓, 高高山上一条藤,
鼓上画老虎。 藤条上面挂铜铃。
宝宝敲破鼓, 风吹藤动铜铃动,
妈妈拿布补。 风停藤停铜铃停。
不知是布补鼓,
还是布补虎。_
《绕口令》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绕口令若干条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揭示文题
1.课件播放相声演员说绕口令的片断:“扁担长,板凳宽,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2.刚才我们播放的这段录象是相声演员说的一段绕口令。绕口令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语言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这种游戏,好吗?
(板书课题:有趣的绕口令)
(二)绕口令大比拼
1.看到你们这么兴奋,老师猜想你们心里肯定也想试试。(出示绕口令,学生试读)
(1)“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时……”
(2)“吃葡萄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2.师指名读。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在读这两则绕口令时,一定要抓住关键字,如第一则《四和十》,读“四”时舌尖碰牙齿,读“十”时舌尖别伸直。
4.自由朗读,提出要求:准确、流利、快速、掌握关键字。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个个都憋足了劲,老师想知道你们在读绕口令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心情怎样?你们是怎样去克服的?谁来用一段话说一说?(指名回答)
5.指读与评价。
(师指名读。引导学生观察这位同学的表情、动作,并根据要求予以评价)
(三)小结
我们在朗读绕口令时,必须要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读准字音,做到口到、脑到、心到,朗读时必须字字响亮,流利畅通。
(四)越赛越开心
1.老师决定选出三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去报名参赛。我们一起来比一比,选一选好吗?
2.师出示二则绕口令。
(1)第一则《小花鼓》。
(2)第二则《藤条和铜铃》。
3.提出比赛规则:
(1)单独说:以举手为准。
(2)分组说:男女两大组、各小组。
(3)挑战说:上台和老师读一读,比一比。各组进行活动,学生自读、互读、赛读,逐组选出优胜者)
4.小组推荐,进行总决赛。
(1)未参赛的选手当评委,按要求给参赛者打分,被推荐出来的选手再进行总决赛。
(2)其他学生进行观察,比一比谁看得最仔细、听得最认真。
5.组织交流评议。
(1)评委们,你们觉得这些小选手读得怎么样?谁读得最棒?为什么?
(2)老师决定现场采访其中的一位同学:刚才你的表现引来了大家阵阵掌声,能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吗?此时此刻你还想说些什么呢?
(3)同学们,除了听到了读绕口令的声音,你们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什么现象?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种句式将你看到的、听到的连起来说一话?
6.小结比赛评议情况。(选出三名参赛者)
《绕口令》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绕口令,提高练习发音的兴趣,达到训练学生各发音器官灵活和密切配合的目的。
2、重点练习狗(gou)和猴(hou)及头(tou)的发音。
3、教育学生养成相互谦让的美德。
活动准备
太阳、山脉、狗、猴、独木桥等贴绒教具及狗、猴的头饰。
活动过程
1、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绕口令中的方位名词“桥东”、“桥西”,出示贴绒教具“太阳”问学生:“太阳从哪边出来?”(东边),于是将太阳贴在右上角,“从哪边落下?”(西边)将山脉贴在黑板的左下角,然后出示“独木桥”将其贴在黑板中间。这样借东边的“太阳”,西边的“山脉”让幼儿理解掌握“桥东”“桥西”这两个方位词。
2、练习发“ou”的音及正确使用“条”、“只”两个量词。教师将贴绒教具狗、猴分别拿在两只手中,交替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练习发ou的音,并结合“老师说,小朋友对”的游戏形式,让学生练习正确使用量词。如教师说:“狗”,幼儿答:“一条”,教师说:“一只”,学生答:“猴”。这样反复快速地对答,不仅能使幼儿熟练地掌握“ou”的发音,正确无误地使用两个量词,同时还可提高学生敏捷地反应能力。
3、用贴绒教具狗、猴在独木桥上边演示,边学绕口令全文。幼儿掌握了方位名词、数量词及“ou”的发音后,学习绕口令的全文就比较容易了,但对幼儿对绕口令中的三、四句,特别是第四句“彼此匆匆跑回头”还不理解,这时教师除了用语言加以解释外,还可以用手指游戏帮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以自己的左右手拇指(或戴指偶)分别扮演“狗”、“猴”,边念绕口令边进行手指表演:
桥东走来一条狗(伸右拇指)
桥西走来一只猴(伸左拇指)
行到桥心相碰头(两拇指相对而碰)
彼此匆匆跑回头(两拇指快速分开掉头)
猴跑几步望望狗(左拇指朝右拇指两下)
狗跑几步望望猴(右拇指朝左拇指两下)
不知是猴怕狗(教师转头分别望望左右拇指)
还是狗怕猴
学生边念绕口令,边学着老师用自己的两手指进行表演,反复练习。
4、教师提问:“到底是狗怕猴还是猴怕狗?”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讨论中,教师进一步提示性地问幼儿:“为什么猴走几步望望狗,狗也象猴一样跑几步望望猴呢?”从而启发引导学生去理解,使幼儿明白狗、猴彼此谁都不怕谁,只是想让对方先过桥,因而猴跑几步望望狗是否过来了,狗跑几步望望猴是不是过来了,从而教育学生要养成相互谦让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