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期备课】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学期备课

(2015-03-12 09:32:13)
标签:

股票

分类: 2014-2015学年下

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活动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万以上

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

义,并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混

合运算的意义,会进行整百数乘除整十数的

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会计算带

有中括号或小括号的三级运算四则混合题;

能在具体情境下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

;发现并掌握乘除运算中的一些规律。

    3.结合具体情境,会认、读、写小数,会

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

减运算。

    4.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

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24时计时法。

    5.能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

实际问题。

 

 1.结合实例,初步认

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

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

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体会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

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及

点到直线的距离;了解同

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会画平行线过一点

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历从具体实例中

抽象出角的过程,系统全面

地认识角,知道周角、平角、

钝角、直角、和锐角的大小

关系;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

 

1.

过实例,进

一步认识

条形统计

(1格表

示多个单

)

    2.

历简单的

收集、整

理、描述和

分析数据

的过程,发

展学生的

数据分析

观念。

 

1.

过综合与实

践活动,加

深对所学知

识的理解,

进一步体会

数学知识的

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

应用意识。

    2.

实践活动

中,初步了

解分析研

究问题的

方法,积累

,动经验。

 

数学思考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

    2.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大数的过程,能用大数表示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

象、概括能力,建立数感。

    3.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结合具体

情境进行估算,在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

    4.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

理的思考。

    5.在探索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能力,发展形

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6.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统计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问题

1.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大致过程和

结果,积累活动经验。

 

情感与态度

1.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关注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应用价值。

2.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能用数学知识来描述

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3.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数学品质。

教材编写特点

    1选取现实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具有时代意义的素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社会。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多方面选取了反映社会生活且学生熟悉的事物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认识社会,体验数学学习的现实性、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动手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受学数学的作,堆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2.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教材在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方面有了新的尝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如“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知识的编排上,将乘除法的口算、估算、笔算有机结合,便于学生理解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适时编人了四则混合运算,使计算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与巩固。

      3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打破过于严格的知识体系的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又把所学的新知识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学习框架。这样做,既保证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自主练习”板块中,除了有一定的基本练习外,还设计了许多“综合信息图”,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随着知识的加深,教材也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通过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个过程性的提示和指导。

    5提倡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旨在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比如:在“合作探索”栏目里,体现了一种开放、民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与教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

动中学习新知识。在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教材呈现的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轴对称图形有了许多个性化的认识,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我发现金鱼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我发现风筝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我发现,对折后这些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轴对称图形各抒己见。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将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这两部分的安排,旨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回顾整理和反思评价,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深入研究教材,把教材用好用活。

    本册教材在引导师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对教师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启发。教师应探人研究教材,理解编者的设计思路和意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使用教材;联系身边的课程资源,创造

性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本册教材的素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在知识方面,又有较大的空间,这样的编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操作、观察、思考、交流

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

    3.正确把握教学节奏,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和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习内容不断加深,在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对难点问题要放慢教学的速度,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耐心启发,并加强有针对性的辅导,使他们逐步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4.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让学生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间题提出后,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然后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建议教师平时注意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营造宽松的合作氛围,传授必要的合作技巧并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合作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小结,要导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例如:在探索“一年有多长”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事先准备的不同年份的年历进行自主探索,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生会有两种答案:一种是一年有365天,另一种是一年有366天。如果学生

不知道这两种年份名称上的区别,教师就可以小结并出示结论:“一年有365天的年份是平年,一年有366天的年份是闰年。”这样,既有自主探索,又有合作研究,两者有机结合,会使教学层次清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自然流畅,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5.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随着年级的升高,在强调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评价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我学会了吗”等板块,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评价时,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

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数学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合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实效。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要通过提问、操作等形式评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掌握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