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激励教师最有效的主体

标签:
教师积分考评表教师绩效方案李秋红天弘数字化考核研究院校长教师之家 |
分类: 感悟人生 |

在十一学校体育馆北侧的主干道上,立着一排玻璃橱窗。橱窗里常有新的内容出现,唯有一个栏目经年累月,从不缺席,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它穿越时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彰显了一所学校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
这个栏目叫《十一学子和他的老师》,已设立近9年,展出近百期。它用朴实的文字和怀旧的照片,把毕业生与老师们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的成就成为老师们的骄傲。
2020年第9期的《十一学子和他的老师》,介绍的是1997届毕业生田园,她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与其说这是对优秀毕业生的推荐,倒不如说是毕业生对良师的感恩与赞美。虽然少不了对毕业生成就的介绍,但激励在校学生显然不是这个栏目的主要目的。因为更大的篇幅是在“表扬”老师,它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好老师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具体而深远。
田园在母校期间,遇到了很多负责任的老师,她一一点名“表扬”。对她影响最大的,是英语老师薛如梅,“在她的教导下,自己深深地爱上了英语,透过英语探索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初中的班主任郭铁良老师,善于总结写作经验和理论,出了两本作文书,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收录其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了铅字,都燃起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闫存林,引入学生课前报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享看过的好书,他认真点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高三班主任贺千红老师,在关键的一年里,教会了学生历史事件分析的方法,也鼓励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
老师们也在栏目中谈到了田园同学的过去与现在。如闫存林老师,看到田园同学的微笑,便努力从记忆中拾取她十七八岁的样子,“一个爱唱歌的姑娘变成了大学老师,教书育人,继续老师的道路,并且也桃李满天下。想想便觉得幸福”。田园的回忆与闫老师的感触,恰恰契合了十一学校对教师的职业定位: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里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的回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
一位老师回忆自己的学生,“想想便觉得幸福”,教师的价值与成就感便在这简单的7个字当中。不可轻视这种回忆之于教师的重要意义。有一次,《十一学子和他的老师》栏目要介绍一位优秀校友,需要采访几位任课教师谈谈对这名毕业生的印象。一位老师打通了音乐教师郑淑杰的电话,原本以为只是一次简短的采访,没想到退休的郑老师谈起那位已经毕业20多年的学生,20多分钟滔滔不绝,“话语里都是幸福、骄傲与自豪”。
美国传奇篮球教练约翰•伍登(John Wooden)曾做过中学教师,有一次他和朋友回到校园,问一位女教师“你为什么要当老师”,她想了想后,给了一段令约翰•伍登难以忘怀的回答:
在我的教室里坐着一个未来的政治家,他坚强、聪明、不偏不倚、口才极好;旁边坐着一个未来的医生,他敏捷而稳健的双手可以修复骨折,或者引导生命之血的流淌;那边还有一个未来的建筑工人,在他的手中,教堂的拱顶将徐徐升起;还有一个未来的牧师,将来会致力于诠释上帝的信条。我的课堂就是一个政治家、医生、建筑工人、牧师的大聚会,是他们辛勤的工作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虽然,我也许看不到教堂的落成,听不到他们宣讲的知识,吃不到他们栽培的食物,但我至少可以自豪地宣称,我曾经认识他们,那时候,他们还是孩子,他们或弱小或强壮或果断或骄傲。试问,地球上还有哪个职业,能让我坐拥一室未来的青年领袖?
这是我见过的关于教师职业定位最准确、最动人的表达,它从学生未来的成就看教师当下的价值,与十一学校的见解不谋而合。不论中美,绝大多数教师都将度过其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职场生涯,回首往事时,他们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就是他们的学生,在“他们或弱小或强壮或果断或骄傲”的孩提时代,教师曾陪伴和影响过他们。因此,十一学校把教师最在乎的对象——学生,视为“最方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激励老师的主体”,不仅发现并及时鼓励在校生对老师的认可,更是放眼校外,追踪、梳理校友们的业绩,将他们与任课老师联系起来,让老师们感受到自身价值。
学校会将校友们的探访活动汇集成册,赠送给相关老师珍藏。有些校友成就突出,学校或邀请其回母校作报告,或派代表前往祝贺,或发贺信、喜报,其中不能缺少的是他们当年的任课老师。很多普通校友回校看望老师时,学校只要获知消息,就会抓住机会拍照、录像,记录师生相聚的融洽场景,在校内媒体传播。
从通常的评价来看,身为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王笃年已经达到了教师职业的巅峰,尽管他认为做老师并不是自己最理想的职业,也曾有多次跳槽离开的机会。如今面临退休,他常常回头想:当初做老师,是不是合理的选择?他觉得自己没有吃亏,“选择没什么错”。老师每天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笑容洋溢的青少年,老师的幸福感、对社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即使我退休了,他们时不时分享自己的成就,我会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