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弘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教育管理与班级文化课程体系

(2020-02-26 09:03:40)
标签:

教师积分考评表

教师绩效方案

李秋红

天弘绩效考核研究院

校长教师之家

天弘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教育管理与班级文化课程体系


   2015年12月8日,教育部公布了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中期评估结果,其中,“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对中小学教师将“改革绩效工资政策,大幅度提升教师工资绩效部分的比例”。


   在这样的两大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校长们该如何应对呢?如何制订一套既适合学校管理实际,又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呢?


   搞绩效考核,得罪人;不搞绩效考核,老师们工作没有积极性;搞绩效考核,不知如何下手;不搞绩效考核,老师们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搞绩效考核,大家有意见;不搞绩效考核,优秀教师有意见;搞绩效考核,吃力不讨好;不搞绩效考核,难以激发老师们的工作热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缺乏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欲抓质量,先抓管理,绩效考核是最佳管理手段!破解了绩效考核难题,就解决了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绩效考核如何实施,才能做到既公平、公正,又科学、合理?


    绩效工资如何发放,才能既体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能够让老师们心服口服无任何争议?   

 以上两大问题是长期困扰着中小学校长的巨大难题。天弘中小学绩效考核研究院历经八年多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掌握了国内最先进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管理运行机制和操作技术,能够有效帮助中小学校长解决教师绩效考核难题,

                    

目前全国已经有一百多家学校引进了这套教师绩效考核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工作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教育管理与班级管理 


管理即教育,学校、班级所有的工作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教育,管理只是手段。管理取得的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之一,而且这些成绩的取得,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管理指向的目标,一个是促进学校、班级整体的健康发展,另一个是促进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发展,而后者可以认为是终极目标。


公平正义:公平,就是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虽然我们都知道公平的重要性,但在班级管理中真正做到公平也非易事。如果教师的管理行为不受约束,就很难保证公平。所以,班级就需要有各种制度和规则。规则不仅约束着学生,也约束着教师。教师不能由着性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教师的行为受到规则的约束,不仅班级会有秩序,学生会有安全感,对于教师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针对班级管理中只满足于控制局面、追求效果而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我们提出“基于尊重权利的班级管理”理念,利用班级议事制定规章制度,就是尊重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话语权,真正的民主不仅体现在“少数服从多数”上,而是要“尊重少数人的权利”。教师对学生真正的关注与关心,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班级所有管理机制都有一个前提:尊重权利。


对全体学生负责:班级是由全体学生组成的班级,班级管理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试图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一个都不能少”。更不能在发展一部分人的同时,让另一部分人受损甚至被放弃。“让所有的家长都能在教室里找到自己的孩子”,并非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的理念的体现。在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字典里,不应该有“奇葩学生”“问题学生”等概念,班级因学生特质和特长而精彩纷呈,这样的管理是合乎道德的。


相比于效果,更注重取得效果的手段是否道德:班主任当然要追求管理绩效,但那并不是管理的终极目标。相对于效果而言,取得效果所采取的手段和过程可能更为重要。当班主任为取得管理效果而不断与学生“斗智斗勇”时,教育也就背离了它的本义。这样的博弈,也不会有赢家,教师无论如何不应该向学生灌输“成功至上”“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等不道德的观念。


学生永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非手段:班级或学生的优秀,可以为教师带来荣誉、声望,甚至利益。但教师应该牢记:学生并非教师获得成功的手段,学生本身才是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给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如果因为有些人责任心或能力不强,就把他们排除在班级管理体系之外,他们就会更消极,无法产生主人翁意识。同时,没有管理者的体验,就无法换位思考理解管理的不容易。


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教育,是学校工作的唯一目的。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可以看成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成长,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只能帮助不能替代。学生终将离开校园,离开教师,离开家长,走进社会独立发展。而现在“绑着”“扶着”“喂着”学生做教育却很普遍。以控制、管束为目的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强权管理,无法帮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充分相信学生并着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律。

家庭教育与家校沟通

 

 

 

关于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厘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教育,应该划分为三种:个体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群体教育。

 

个体教育行为即自我教育行为,或者叫“自学”,或者叫“悟”。知识积累必须建立在知识创新上,而知识创新的本质无疑就是个体“自学”的结果,或者说是个体“悟”的结果。

 

群体教育行为即人类群体施加于个体的教育行为,“群体”是特指与个体无血缘的、与家庭的存在相区别和相对立的其他所有人类个体的集合体,它不但是非个体的,而且是非家庭的。群体教育行为即人类以群体的角色施加于多个个体的教育行为。学校教育、宗教教育、行政教育、职业教育等等,都属于群体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给予个体“如何面对自我”的智慧,即建构个体灵魂的雏形或树立个体生活的最初立场。它不但帮助个体而使个体认识到“我”是什么,如何认识和对待“我”之外的一切,而且培养个体完善的心灵,给家庭后代“面对现实、改造现实、创新现实”打下牢固的基础。

 

家庭教育首先要解决“个体如何面对自我”的问题,这会形成一个人最初为人的本质,形成一个人灵魂的雏形,构成了一个人未来一切行为的内因。家庭教育和个体教育(自学或者悟)在建构一个人的内因,而群体教育将面对一个人的内因。

 

家长的问题多数来自普遍的焦虑,而这种来自社会的普遍焦虑就导致了教育的功利性严重,恰恰这个问题是学校解决不了的。学校、家庭都在对孩子进行控制和钳制,强迫孩子按学校的要求,按父母的意志学习和生活,使孩子从小没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

 

父母和老师取代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除了读书以外,什么事都代替孩子做了,甚至于读书都是为了父母和老师,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从而丧失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家庭教育不以孩子为目的,而是以孩子为手段。以功利为目的,把家庭教育作为孩子谋取权力和金钱,耀祖光宗的工具。家庭教育世俗化、庸俗化、功利化、工具化。

 

朱永新认为家校沟通存在问题,是的,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他说“家长参与沟通积极性不高,家校教育理念存在差异”,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我看到的现象跟朱永新看到的恰恰相反,家长参与沟通积极性很高,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不会沟通。老师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十分肤浅,往往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延申。

 

至于朱永新说“家校教育理念存在差异”,这个差异确实存在,显而易见朱永新认为这个差异是不应该的,而我的观点跟他截然不同:家校教育理念存在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家庭教育体现的是家庭利益和家庭价值观。

 

“家庭利益”必然会制约家庭教育行为,在家庭教育的行为上得到体现。家庭利益会决定和左右家庭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使家庭教育的结果与众不同、迥然有别,甚至史无前例,这样说都不为过。

 

人类之所以具有征服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与人类的家庭教育具有精神开放和精神无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人类家庭教育在精神领域的开放性,为人类成员人格和精神的培育、壮大乃至超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类未来的前途也建立在全人类能够有比较统一和谐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在人类的精神能够有比较统一和谐的发展机制。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进行哲学反思和家庭教育观重建,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件有待完成的艰巨的理论任务和政治任务。

 

学校文化与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是班级价值观。班级文化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上,以文化推动班级的发展并落实到帮助个人成长,最终使班级和个人的成长实现和谐统一,文化浸染是教育之道,文化是推动学校和班级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的教育活动就是以文化促进文明。


文化与文明两个词语含义相近,但所指不同。文化与文明到底有什么区别,易中天说过一句话:“文明求同,文化存异。也就是说,文化,还得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文明,则必须属于全人类,也只能属于全人类。”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行为方式、论理道德、价值标准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文明,但没有文化并不意味是野蛮。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具体内容指人类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文明是一种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个人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质。比如,小到垃圾分类,大到出行礼仪,文明就是我们举手投足间的优雅和分寸,文明是衡量一座城市美丽与丑陋的标尺,文明也是衡量一个民族进步与落后的度量。文明常常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是人类共有或相近似的限制和规则,因而文明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有规则”等词语相连。文明发展是有层次的,有低级逐步向高级迈进。


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历史积累的文化成果中沉淀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文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文明要素包括: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


文化与文明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文化是文明的精神灵魂与内核,文明是文化的对象化,是文化外显的载体。文化进步的程度越高,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反过来,社会文明也就成为文化进步的衡量标志。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意识和社会制度等都有巨大的影响,而文明的进步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发展烟花就是文化与文明两股力量相互较量作用的结果。


联系电话:13537104666.(微信同号)欢迎全国各领导提前预定讲座如下


一.中小学绩效考核:


1.《绩效考核落地策略(一):统一思想》


2.《绩效考核落地策略(二):制订计划》


3.《绩效考核落地策略(三):利益分配》


4.《绩效考核落地策略(四):搜集数据》


5.《绩效考核落地策略(五):及时反馈》


6.《数字引发革命 考核引领成长》


7.《绩效考核撬动教师新活力》


8.《积分考核打造团队》


9.《.团队执行力》


10.《学校管理文化》

二、班级管理、教育管理:

《班级管理是向善的》

《班级管理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守护心灵,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教师应该是学生生命中的美好回忆》

二、家庭教育、家校沟通:

《家庭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家庭教育与家校沟通的艺术》

《平等尊重,跟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

三、写作教学、逻辑教育:

《提升逻辑思考力,应对语文新高考》

《听说读写,思考力不可缺席》

《发展逻辑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写作中的思想能力和思维能力》

《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是写好考场作文的三要素》

四、教师专业成长:

《有效教研中的观课议课》

《集体备课要注重问题意识》

《高效课堂要聚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高三备考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教师的阅读和写作》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

五、传统文化、教育生态与教育伦理: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教师的阳光心态与职业幸福感》

《培育师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积极应对当前教育生态的教育伦理》


联系电话:13537104666.18002967871孙老师同微信


欢迎大家关注


《校长教师之家》

信号: 13537104666

推荐理由:校长教师之家.您身边的善知识!推荐关注!!

热门指数:5星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天弘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教育管理与班级文化课程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