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县管校聘”,究竟是教育的良药,还是春药?

(2018-10-10 13:19:57)
标签:

考评表

老师绩效考核

天弘数字化考核研究院

中小学校长之家

神奇百宝箱

分类: 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
http://s5/mw690/003zIOQczy7ohSbn7bS74&690

“县管校聘”,究竟是教育的良药,还是春药?


自2014年提出,经过数年试点,“县管校聘”离教师越来越近。安徽、浙江等省已全面铺开,全国也将在2020年正式实施。很多教师,将不得不面对这一来势汹汹的变革。


按有关方面的说法,“县管校聘”就是,中小学教师编制归县级政府统一管理,县域内学校根据需求对这些教师进行聘任。


据说,这一制度的实施,将彻底打破教师的铁饭碗,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障碍,把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教师将定期在县域内学校轮流任职,而非现在的终其一生,都在一个学校任教。


又据说,这一举措,能够优化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各校师资不均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能够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解决择校和大班额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招聘的公平,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激发中小学教师的活力,等



似乎,“县管校聘”就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


我的感觉,却仿佛遇到江湖上的“跑摊匠”,只是这次,他们卖的,不是治跌打损伤的膏药,而是为疲软教育助兴的春药。


1.“县管校聘”只会让教师短缺的问题更激化

http://s14/mw690/003zIOQczy7ohSdgVKBfd&690

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县管校聘”首先要打破教师职业这个“铁饭碗”。遗憾的是,这个“打破”,或许只是无中生有的虚张声势——动作看似很猛,实际上,却可能无处着力。


原因很简单,在每个人都恨不得抢到“金饭碗”、“银饭碗”的今天,教师这个“铁饭碗”,早就不是某些人臆想或意淫中的“香钵钵”或“香饽饽”了。

 

无论是以前的“985”、“211”,还是现在的“双一流”,师范院校所占比例之少,足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的某种态度;而优秀学生对师范院校的避而远之,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学姐赛天娇,全上211,师范慎选;学长勇于虎,踏平985,师大莫入”这样的口号,无疑体现着社会对教育的某种情绪。


更要命的是,在“只减不增”的上谕下,一方面,学校“代课教师”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教师招聘如遇寒流般持续降温——别说打破“铁饭碗”,就是换成“铜饭碗”,可能也难改变教师短缺的尴尬现状:这边厢,现有教师队伍已经明显出现“断层”,那边厢,想入职教育行业的人,却明显意愿不强。


安徽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人印象深刻:一是6月上旬,全省教师招聘,报名结束时,200多个职位无人报名,或报名不足3人;二是6月下旬,省教厅出台定向培养2500名乡村小学全科型老师的政策,其中,初中起点专科层次拟招聘2200名,尽管某县最低控制线低到了触目惊心的330分(该县普通高中录取控制线是420分),但报名者仍旧廖廖无几!


 


就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女教师目前已成为绝对的主体。而师范院校里,女生所占比例,也已无以复加地大。何以如此?教师这个职业,就像年老色衰的妇人,对男性早已没有吸引力,正如我曾经说过的:

战争,让女人走开,教育,让男人走开(链接)

 


女性选择做教师的理由,绝非因为职业的神圣,而是图个安定、稳当;极少数男性教师,完全是在其他行业求职无门的情况下,别无选择之时作出的无奈抉择。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打破“铁饭碗”的嚣叫,只可能让更多人对当教师,望而却步,只可能让教师短缺的问题,更加激化——必须的人手尚且不够,何谈优化资源?


前些年,我曾说,集团化办学肯定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但也有人说,集团化办学可以“催生”优质资源——用头发想一下都知道,教师的成长是缓慢的,优秀教师的出现,必须经过时光的累积,岁月的打磨,是急不得的事情。


口头上“领办”一下,或名义上“集团”一下,就能“催生”出优质资源?若真如此,那就太简单了:每个县域,都有不同学段的优秀学校,或龙头学校,让那一学段最顶尖的学校,领办全区的相关学校,县域内搞两三个大的教育集团,一切不就OK了?


事实上,真正的优质资源,从来都是稀少的,紧缺的。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优质资源,莫过于教师。而在目前的中国,真正的优秀教师,既是目前绝对的短缺,也是将来永远的短缺,因为,进入师范院校的优秀学生,正越来越少。


靠“县管校聘”这样的“存量改革”,想让优秀教师多起来,除了梦中自说自话,或在意淫中自嗨,绝无实现的可能。

 


2.“县管校聘”会人为增加学校的矛盾冲突


从“县管校聘”的框架来看,无论教育局制订怎样的聘用方案,但最终聘谁,不聘谁,往往都是学校说了算(当然,领导打了招呼的,肯定也算)。既然是“说了算”,显然无法准确量化,也很难监督约束。任何权力,一旦缺乏监督和约束,必然产生腐败,滋生黑暗,这简直就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碰巧,我手里有浙江金华市婺城区某校的方案,方案显示:学校适岗竞聘小组成员将“直接聘用”。成员有多少?11人。他们是怎么产生的?按冠冕堂皇的说法,民主集中制,实际的情况,不说也知。


婺城区另一所乡镇中学的方案则表明,全校岗位设置67个,其中校级干部5人,中层干部7人,五分之一的“官”啊,谁能担保他们不“官官相卫”?


而在绍兴嵊州某所中学,30个班级的规模,校长、副校长等行政人员,居然有24个岗位,占核定编制近五分之一。据说,有多名骨干教师竞聘“档案管理员”岗位,有的老师,是在哭泣呜咽中读完竞聘演讲的,下面很多老师也声泪俱下——最终,11名教师被轮岗分流到其他学校。


更甚者,上面提及的金华市婺城区的那所乡镇中学的方案规定:“本学年度提出调动教师,不参加学校内部竞聘,视为首轮落聘人员处理,并作为第一个首轮落聘人员上报区教育局。”



当年提出调动申请,当然不会再参与现在学校的竞聘(参与竞聘,还调动个P?),但不参与,即被直接视为落聘——谁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样的游戏规则?怎样的霸王条款,或土皇帝政策?


或许,“县管校聘”能够“吹皱一池春水”,但毫无疑问,它也会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和恐慌情绪,增加学校内部的矛盾冲突。如前所述,基于人性的考量,在权力不被约束与监督的情况下,一方面,学校可能会利用权力做手脚,另一方面,教师自然会担心校方故意给自己“穿小鞋”。

 

除聘用外,还涉及到聘期考核——考核当然是由所谓的“竞聘小组”负责,对于一些相对模糊含混的指标,比如“师德考核”,学校要是祭出“一票否决”的大招,很多落聘的教师,可能会像岳飞一样,除了“莫须有”,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一方面,教师工作本身很难客观而准确地量化,另一方面,所有具体操作都在学校层面完成,如此,学校层面和普通教师之间,很容易形成彼此不信任、相互不尊重的局面,甚至可能催生各种“不正之风”。有的老师,可能会为了竞聘,或为了考核,而不得不请客送礼、求情下话、阿谀奉承……


当教师面临着饭碗随时可能被权力“打破”,当教师预感到尊严随时可能被权力“侵凌”,或许,所有的“斯文”,都只配去扫地,甚至扫厕所。


3.“县管校聘”会严重扰乱教师心态和教育生态


从人性的角度讲,谁都喜欢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如上所述,既然选择当教师,主要就是图个安定、稳当,想必不会有太多有喜欢频繁的变动和调动。


从乡下到城里,从差学校到好学校,或许还能接受。若是从城里到乡镇,从乡镇到偏远地区,估计谁都不愿如此,更不愿长期如此。


在“县管校聘”的框架里,既是聘任,就有周期,既有周期,肯定谁都会想到更好的地方去,或者回到原来的好地方去。如此,被轮岗交流的教师,谁有心情认真踏实地工作?他们想得更多的,可能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我怎样才能回去”。


这种心态和状态,无疑会让本就急功近利、丧心病狂的教育,就像服了大剂量的春药一样,更加焦渴,更浮躁,更加气急败坏地追求“短平快”,这对于需要长远眼光、长期情怀、长效行为的教育来说,显然,有百弊而无一利。


同时,人是感情动物,教师开展工作时,必然会带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一个教师的工作状态,与他跟学校的关系,跟同事的关系,肯定有密切的关联。

 

但“县管校聘”后,因为“定期轮岗”,教师很难与一所学校有长久的关系,很难与身边同事有深厚的感情——如果教师与学校、同事,都只是“一夜情”,没有“归宿感”,没有“依恋感”,教师怎么可能全身心投入?


尤其是,“强制流动”这一恶招祭出后,必须要有教师落聘,也必然会有教师落聘,无论他们因为何种原因落聘,自身荣誉和尊严,都会受到严重打击。当他们以“失败者”的形象,带着“被强奸”的耻辱,出现在新的岗位上,自然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


当“被流动”成为一种惩罚和羞辱,别说提高教育水平,可能连社会的基本和谐,都会成为问题。


4.“县管校聘”会让县域内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流动成功了,教师轮岗了,教育水平就提高了?要这样想,我只能说太傻太天真——有没有很黄很暴力,我不知道。


“县管校聘”最想解决的,其实是优秀教师的流动,可优秀教师,哪里是你想动就能动的,哪里是你说动就能动的?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舍得主动让优秀教师离开?优秀教师好不容易优秀了,会心甘情愿去条件艰苦的地方?



 


就目前浙江等省的开展情况看,“县管校聘”的操作模式大同小异:以教师全员竞聘上岗的方式,按照“校内竞聘、学区竞聘、跨学区竞聘”三步依次走——


第一步,“校内竞聘”,教师向学校申请,学校组织竞聘小组进行资格审查,类似评优评先,量化打分,分高者留,分低者流,类似末位淘汰;


第二步,“学区竞聘”,各校首轮落聘人员,去学区内其他有岗位的学校应聘;


第三步,“县域内竞聘”,前两轮落聘者,参加县域内有岗位学校(多半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竞聘;


最后仍然落聘的,包括没有参与竞聘的,和不服从统筹安排的,将被组织待(顶)岗培训,经培训和考核仍不能上岗的,再按程序进入解聘程序。


按这样的方式操作,如果“三步”都执行得公平、公正,加上“强制分流”的恶招,真正“被流动”的,大概或许似乎可能是这样的教师:第一,年轻,没资历的;第二,年老,没体力的;第三,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第四,老实巴交,不善吹捧奉迎人缘差的;第五,胆敢跟学校作对的……




把好学校落聘的教师,选聘到其他差学校(要么是农村学校,要么是薄弱学校),用脚板底思考的人都知道,这只会让水平高的老师积聚在一起,让水平低的老师扎堆在一起;如此,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县域内的教育水平,只可能两极分化,而且差距愈来愈大。


如果“轮岗交流”就是这样的结果,如果“县管校聘”就是这样的效果,谁能告诉我,这究竟是教育的良药,还是春药?



非结语


综上所述,“县管校聘”只是一次有限的“存量改革”,看上去很美而已,而且极有可能,是一帮不懂教育,无视教育规律的人,一厢情愿的闭门造车,很难解决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如果教师的地位不能得到有效改变,如果教师的待遇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如果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现有教师群体的“存量改革”,不说是“耍流氓”,至少也是“瞎折腾”。


倘若“县管校聘”被简单粗暴地实施,它有可能是教育的一剂春药,但绝对不是教育的良药,而只会成为教育的毒药——药效所到之处,或许会有一时半刻的激情亢奋,但激情后的疲软,会导致教师的“不应期”越来越长,“冲动感”越来越弱。


表面看,一时受虐的,可能是教师,实际上,长期受损的,绝对是教育——教师心态的恶化,必然导致教育生态的恶化。本就体弱多病的教育,实在禁不起这样的“瞎折腾”,更受不住这样的“虎狼药”。


免费赠送荣获国家专利、全新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数字化考核、老师的幸福从心开始”电子书,有需要的校长请把您的姓名、单位、QQ(邮箱)发至403311301邮箱13537104666

 


天弘数字化考核研究院回赠新老客户大优惠老师绩效考核操作套餐1800元 1.资料:《积分考评表》1份《落地学校考核方案》1份、《学生数字化考核方案》1份《传统文化有奖读书知识竞赛试卷》1份 联系人:李主任1353710466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