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
小学科学课例及评析
年
级:
五年级
课
题: 空气的成分
专
题: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
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1课。这一课是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观察与假设、实验与事实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学生通过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而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阅读和涂画活动,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空气的成分是有一定的比例的"。通过空气成分的研究,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知识。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精神和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课堂实录片段:
(学生每4人一组,桌上放着蜡烛、火柴、玻璃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等)
师:(教师将蜡烛立在桌上)后面的同学看得见这支蜡烛吗?要是看不见,允许你侧身摆头,甚至可以站起来。
(划火柴点燃蜡烛)看,放火柴的(指着小碟子)。
师:(出示集气瓶)什么东西?
生:玻璃瓶。
师:这种玻璃瓶是用来收集气体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集气瓶。如果我把玻璃杯罩在蜡烛上面,会怎么样?
生:蜡烛会渐渐地熄灭。
师:为什么?知道的举手。(部分同学举手)四分之一啊!我清楚,有些同学也知道,但他不太愿意举手。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把手放下,不问了。如果我把这支蜡烛放到玻璃片上点燃后,放在有水的水槽里,再在上面罩上集气瓶,你们猜猜会怎么样?
生:蜡烛不会熄灭。
生:蜡烛会熄灭。
师:想不想动手试一试?
生:想。
[目标点评:设置疑问,引发争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先大胆的根据自身经验猜测,在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探究是自身的发展过程,是自己教会了自己。]
师:已给各小组准备了材料,我就不做了。待会儿请小组自己动手实验。在做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分组试验并记录,试验完各组汇报。)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在做实验之前,有同学们说蜡烛不会熄灭,可现在每组都发现熄灭了,同时,瓶子里还进水了。你们脑筋里考虑了些什么问题。
生:首先第一反应就是蜡烛是怎么熄灭的。
师:你研究了这个问题没有?
生:我想可能是氧气不足,空气没法对流。
师:待会儿可以讲一讲你们的研究结果。多少人脑子里冒出了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举手)哪几个小组把这个问题选为研究的问题?(部分同学举手)
有些小组奇怪了,明明脑子里冒出了这个问题,可他不研究。你们在研究些什么?是不是还有更重要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冒现来了?
生:我们小组想的是怎么样让蜡烛熄灭得更慢一些。我们想换个大瓶子,蜡烛就熄灭得越慢。
生:我们想水为什么会进去?
师:各组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你们看该怎么办?
生:想办法研究问题。
[目标点评:通过实验、观察、逻辑推理和判断初步对实验现象加以解释。注意到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尝试解释现象是学习的重要阶段,通过在认识,揭示现象的本质。]
师:各组先小组讨论研究吧。
生:蜡烛燃烧需要空气,蜡烛在杯子里面燃烧用的空气不够,所以蜡烛就会渐渐地熄灭。
生:瓶子里进了一部分水,瓶内还有部分空间没被水占据。
师:这些说明了什么呢?
生:蜡烛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里面还有部分空气就不能够燃烧了,说明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所以蜡烛就会渐渐地熄灭。
生:我想空气可能有两部分气体组成,一部分能支持燃烧,一部分不支持燃烧。
师:空气是有哪些成份组成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通过阅读课文来了解。
[目标点评:通过讨论、实验、查阅资料、思辨等深入的探究,完成学习目标。这是思想的升华,一定要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
教案:
课题和课时
|
第五课 空气的成分
|
上课班级和时间
|
五年级
|
教学设想
|
1、课文说明
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1课。这一课是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观察与假设、实验与事实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学生通过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而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阅读和涂画活动,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空气的成分是有一定的比例的"。通过空气成分的研究,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教育。
2、课文内容
本课文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的内容是提出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空气是否是一种单纯的气体"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部分的内容是观察和实验,是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实验。这部分的内容分为四层:先指导学生做实验,接着是观察发生的现象,最后是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第三部分的内容是指导学生综合以上的观察、实验,又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经验或经历对空气是否是单一的气体做出初步的确定。教材是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并提供三种答案,以便于学生选择。
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阅读资料并参与一项涂画活动。是使学生清楚的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体,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教材提供的活动是请学生用不同颜色将空气成分按比例涂画出来。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这些气体所占的比例,百分比的含义。增强学生对空气的组成是有一定比例的认识。
|
教学目标
|
知识: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知识。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精神和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
教学重点
|
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知识。
|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
课型
|
新授
|
教学方法
|
讲授、探究、小组合作
|
教具准备
|
教师准备:
(1)蜡烛、火柴、水槽、玻璃杯、玻璃片、水(红水)、彩笔等等。
(2)空气成分的投影片、图片。
1.演示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蜡烛、玻璃杯、红色的水、火柴。
|
板书设计
|
|
课后小结
|
|
|
|
|
|
|
教学过程
|
复备课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预期目标
|
扩展资料
|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情景激趣
(1)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空气是什么样?"。
(2)活动:看着空气,提出新的问题"它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成的"(教师记下同学提出的问题)
(二)
学习新课
1、看问题:关于空气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有“空气是否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它是由几种气体组成的”等等。
2、全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成的)
实验二
(1)提出问题:学生在实验一的分析中又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猜想。“杯中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等。
(2)观察实验:学生将玻璃杯托出水面,放好,点燃火柴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记录现象:将发生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中。
(4)讨论:这个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
3、小组讨论。根据问题,小组提出自己的假设。
(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
(2)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假设、自己的想法、探究过程等记录在这个本子里。
4、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
实验一
(1)做实验。把蜡烛站在玻璃片上并放在水槽中,往水槽中放入一些清水,接着点燃蜡烛,再用玻璃杯罩上。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如果,不点燃蜡烛,用玻璃杯罩上,能发生什么现象?
(2)写记录。将实验现象,填写在记录本上。
(3)讨论。
①讨论问题: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②讨论方式: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进行;然后是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③讨论依据: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4)将经过小组同学讨论后的意见,记录在记录本上。
|
激发探究兴趣,确定研究的题目。
通过实验验证猜测提出新的疑问。
通过思辨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思考结果。
|
空气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氩、和二氧化碳,还有微量的、稀有的氦、氪、氖等混合而成的其中氮约占体积的78%;氧约占体积的21%;其他气体约占体积的1%。
观察
观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是应用最早、最广泛、最基本的方法,像天文学、地质学等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观察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他承担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要任务,并且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受到科学自然观的陶冶等。
供我们呼吸的空气是从哪里来的?据天文学家推测,行星是由一些巨大的气体和尘埃旋转形成的,而构成这些气尘云的各种元素,其比例一般等于它们在宇宙中通常占有的百分比。行星中约有百分之九十的原子是氢,还有百分之九是氦,剩下的则包括其他所有元素--主要是氖、氧、碳、氮、氩、硫、硅、镁、铁和铝。地球的固态球体本身是各种岩石的混合物,由通过化学力结合成紧密分子的镁、铁、铝的硅酸盐和硫化物所组成。多余的铁则慢慢地沉到岩层下面,形成炽热的金属核心。
|
教学过程
|
复备课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预期目标
|
|
5、汇报两次实验的结果
6、阅读资料并进行涂画活动
(1)阅读课本提供的小资料;
(2)用不同的颜色将空气成分按比例涂画出来。
(三)师生总结
1、 经过这一课的学习是我知道了什么?
2、 我还有一些问题或还想知道什么?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关于空气的成分(板书课题)的知识。
2.提问:
(1)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2)支持燃烧的是什么气体?占空气体积的百分之多少?不支持燃烧的是什么气体?占空气体积的百分之多少?
(3)在做蜡烛燃烧的实验时,烧掉的是什么气体?剩下的是什么气体?
找3支高矮相同的蜡烛,立在桌上,点燃;如果用大、中、小3个玻璃瓶分别将3支蜡烛扣上,哪支蜡烛先灭?哪支蜡烛后灭?为什么?亲自试一试,是不是你想的那样。
|
(1)各小组综合分析两次的实验情况;汇报自己小组的实验结论。
(2)完成课本中的判断题,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全班根据各组的汇报达成共识,将全体的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
得出空气由多种成分组成,一部分参与燃烧是氧气,一部分不参与燃烧是氮气,还有了;一些其他气体。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分工合作。会分析观察结果。
|
随着构成地球的物质的不断堆积,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火山喷发也会越来越猛烈,这些气体就会被挤压出来。氢、氦和氖的分子由于太轻,地球留不住,就迅速地逃逸掉了。剩下来的就组成了大气。它们是水蒸汽、氨、甲烷,再加上一点儿氖。水蒸汽的大部分(不是全部)冷凝下来,就形成了海洋。
|
教学反思:
1、本课重点放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认真地参与观察研究、有所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科学教育使他们朝着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向发展。当然,这节课不可能解决、甚至涉及到我们需要考虑的一切问题,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研究。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案做了改动,一方面是考虑到当时的教学气氛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备课不充分。一些知识学生已经有所了解,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对于学生到底对现象将会有什么样的解释准备的不足,没有及时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2、教学目标的完成。基本上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同时存在学生关键性问题没有抓住,没有适时引导得出结论,按教案上课灵活性差的不足。
3、组织教学方面。课堂教学组织较好,有部分学生由于教师问题的设置没有积极思考。今后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挖教材,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
教学点评:
本课创设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学习情景,进行了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思维有深度,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规范熟练,教学方法多样,评价及时到位,有利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