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设计

(2013-03-21 10:20:49)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设计

                                         张村北街小学  龚巧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学生能在实践中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玻璃水槽1个,在水不同沉浮状态塑料块三个。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苹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4枚,塑料块4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如果把这个塑料块我把它放进水里,你们猜是沉是浮(猜的时候板书沉、浮),看看老师怎样放的?(浮出示课件说明浮的状态,把物体从水面放进水里,不是把物体扔进去,也不是放在水面放进水里)。再放进一个塑料块,猜是沉是浮。(沉,出示课件说明沉的状态)这物体的沉浮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课题)

2、结合课件和实际操作,明确沉浮的标准和操作方法。

 用课件说明第三种情况物体在水中,也是浮。明确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放塑料块却得出不同的沉浮情况,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和研究。随后在教师的演示和引导下学生进一步明确沉浮的标准和操作的方法,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科学探究,修正概念:

1、思考:你认为哪些物体容易浮,哪些物体容易沉?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说,教师随即板书)

2、活动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⑴谈话:刚才看了物体的沉浮,想不想自己来亲自做一做呢?

⑵看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哪8种材料:苹果、蜡烛、泡沫块、回形针、小石块、带盖的空瓶、橡皮、塑料块。

⑶引导猜想。谈话:直接做没有悬念不好玩,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是沉是浮,沉可以用向下的箭头表示,那么浮怎样表示?当然要简单地说明理由。如预测泡沫块是沉是浮?理由是什么?(较重)

⑷学生猜想,汇报猜想。第一组汇报时,其它组看有没有和它不一样的预测。(汇报两组即可)

⑷实验:到底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实验要求实验。

实验步骤:

①把物体轻轻地从水面放入水中,并做好相关的记录,沉用“↓”表示,浮用这个“↑”表示。

    实验完后将物体从水中捞出,并用抹布擦一擦,再放进塑料袋中。

注意: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请材料员到材料区领取水槽.

⑹、组织交流:

①汇报实验结果:请其它小组听,有没有不一样的。(1组即可)

②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③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引导完成实验方案——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汇报结果——整理预测和理由”的顺序进行,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同时也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苹果、蜡烛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3、活动二、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⑴谈话聚焦问题:刚才同学们预测物体的重量、体积与物体的沉浮有关,如果我们改变了同一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发改变吗?(板书问题)

⑵引导设计方案:

①我们可以把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做哪些方面的变化?(重量变重或变轻,体积变大或变小)

②看一看我们现有的材料,哪些物体可以比较容易的做这方面的变化?沉和浮的物体各选择一个。(提醒学生进行记录)

    怎样进行变小、变大。(介绍:切分和叠加的方法)

⑶引导预测.

⑷明确实验步骤:

①小组合理分工,切分、叠加材料同时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并分析数据做出结论。(教师指导分工的情况: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工让切分和叠加同时进行?)

②实验完后将物体从水中捞出,并用抹布擦一擦,再放进塑料袋中。

⑸引导使用安全:我们要切分苹果,需要使用什么?(小刀)小刀在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使用小刀注意安全,在旧报纸上切分以免损坏操作台,苹果和橡皮不要切的太小。小组分工要合理,合作要有序。

⑹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重量和体积),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改变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是上一活动的递进,开始围绕变量,进行沉浮原因的探究。在这一活动的实验方案较之上一个实验难度更大,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的方法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把切分和叠加两个实验整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验的时间。在这一实验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提出明确的要求,继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

2、课前老师用什么方法把一个原本浮的塑料块沉在水底,同学们可以用浮在水面的小瓶回去自己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总结,了解学生对以前认识的修正情况,同时能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进行下面的谈究。布置的这个拓展作业,即与开课前后照应,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铺路搭桥。)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猜测: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

切分

                              体积

 

叠加

验证:同一种材料    改变       在水中的沉浮不变。

                              轻重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沉和浮》这一单元的第一课,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和学情的分析。我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观察一个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三观察同一种材料的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三个活动中不同程度地让学生经历预测——设计实验——验证——修正概念这样一个典型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深入学习新知。对仪器进行了改进,将效果不好的萝卜换成了苹果,将粘贴的木块换成了数学教具中用的塑料块可以拼插比用胶带粘更节省时间也易操作。对实验进行了整合,将切分和叠加两个实验同时进行。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但是学生的实验时间比较紧张,活动三有些过于繁琐可以再进行整合;第二,小组合作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实验完成早的组等待的时间如何处理,小组中仍有学生无事可做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