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的知青岁月

(2022-05-03 07:45:10)

难忘的知青岁月

  • 作者: 于无声处
  • 来源: 美文摘抄网
  • 发表于2020-06-12
  • 被阅读59604

  六月的夜晚,风轻,月柔,置身一帘旖旎的夜色中,仰望星空,凝望着那苍穹里的星月,思绪便漫漫的汹涌而来,记忆随风摇曳,无数个春夏秋冬的往事被徐徐唤起,聚拢……四十多年一转眼就过去了,人生的很多往事,如同过眼烟云,记得都很模糊了,唯有那段即短暂而又漫长的知青经历,仿佛昨天刚刚发生过一样。
  抬头远望,多少年来,不曾敢忘。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段燃烧着青春、践行着理想的岁月,也许只能珍藏在心中,只能在月夜深处,才显露出浓浓的化不开情愫。
  近日整理相册,又见到那几张珍藏已久的“上山下乡”时的旧照片,虽然照片已渐渐发黄,但每当看到它,总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当年下乡当知青,是我们走进社会的第一课,是谋生的唯一选择。因此,“知青”成了一种烙印,印刻在我们这代人的脑海里,印刻在我们这代人的的青春年华的记忆中。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结下的情谊却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却也是宝贵的。回忆知青岁月,不是为了歌颂那段历史,而是要给经历了那段青春岁月、现已年过半百的人们一个倾诉、回忆和互相问候的机会。也许,每一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它令人回忆,引人思索,给人启迪。虽然那个时代已经久远了,但这一代人的深刻印象永远都不会淡漠。
  人这一辈子可能要走过很多地方,但是能让你记忆犹新的寥寥无几,当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1700万城镇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干革命,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方向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时代洪流。
  可后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一人伟大使命不知怎地变成每一个城镇青年的必修课。成了父母工作单位或街道日常工作的重点。每当家里有人中学毕业,单位和街道的干部们必定上门,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直到把人送到农村去插队落户为止。于是,每一个中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每个人(独生子女和病残者除外),全都必须去农村。动员下乡是半强迫性质的,大部分人不愿意下去,但还是在不断的号召动员下去了。少数人抗拒了一阵,但因他们父母要进“东思想学习班”学习,他们在工作单位和街道居民委员会那儿受到很大压力,最后不得不去。因而,还在校读书时,我就十分清楚我今后该走哪一条路。在高中毕业后不久,我主动报名,随父亲单位组织的集体下乡队伍,踏上了当时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记得那一天是1976年的8月10号,我肩背挎包、胸戴大红花,在母亲、弟弟、同学和监狱干警们的簇拥下,朝集合地点----临沂三所集中。当我们到那儿时,那里已是人山人海,人们聚集在那里等候送别亲人下乡。广播里播放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的歌曲。知青们在锣鼓鞭炮声中,在欢送人群的簇拥下走向多辆披彩挂花的大卡车。我看见父母亲、弟弟站在离车窗四五米远的人群里,他们都流泪了,我从父母亲的眼中看到,他们对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未成年孩子有着太多的牵挂,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走那么远,更不知道对我期盼着什么,看上去一脸的迷茫…此时,无论是要离开的还是来送别的人们,心情一下坠入伤感的氛围中,此刻,我开始真正踏上了社会的旅途,我没有任何社会阅历的铺垫,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的支撑,然而这一去要多久?前途如何?命运如何?我没有想过!
  当汽车一辆辆缓慢启动,远离无数张泣泪的面孔和依依不舍的手臂开出临沂城时,我身后有人开始“呜呜”哭起来。一路上,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呆呆地看着后上的田野,敞蓬卡车载着我们一路向东奔驰开始知青们还是兴致勃勃的谈论着什么,而后车内的气氛变得沉闷,大家好像要睡着了,只有那高一阵低一阵的汽车发动机声在轰鸣作响,要不是它时时提醒,我恐怕不知道身处何方。傍晚,汽车经过了一阵阵的颠簸,在忽高忽低的土路上穿梭来去,终于停在一个和日照交界的小山村—莒南县文疃乡草岭前村。
  “这就是我今后一辈子要劳动生活的地方吗?”我默默地望着着陌生的小山村,心中充满着迷茫与困惑……
  草岭前,对于这个地名,在我的人生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未曾想过我的青春,我的生活会在这片土地留下足迹。我们的知青点坐落在村中央。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六间座北朝南的大平房,男女生各住一半。在当时算是农村的高级住宅了,房前是一块凹凸泥泞的院子,堆着木柴,房后是村供销社。院子东头是厨房。我们这些知青是由当时的临沂地委和临沂监狱干部们子女组成的知青点。我们这些性情各异的年轻人,就在这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们的务农生活。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里,我们把草岭前村作为第二故乡,住防震棚、吃粗粮、点油灯、踏泥泞,披星戴月,艰难劳作。我们在春寒料峭时撒播种子,三夏大忙中收割、打场,赤日炎炎下除草翻秧,冰天冻地里搞冬整。
  清晨,我同知青伙伴们抗着农具,踏上山间那崎岖的田间小路。黄昏,我们带着满身汗泥,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村中的知情点;我们裸着晒得黝黑的皮肤,淘尽粘在身上的泥土,在信仰和茫然中洗却疲劳与烦恼。草岭前村南边有一条小河是由山泉汇成的小河,从村前潺潺地流过。平日里,温顺可爱,水流清澈,只有脚踝深。它日夜地奔流,唱着欢乐的歌。知青们爱听它的歌唱,目送它跳跃着奔向远方。草岭前的河边有我青春的身影,草岭前的田埂上有我青春的脚印,草岭前的茅屋前有我青春的痕迹。夜晚,茅草房内,昏暗的油灯下我们的欢声笑语给这静静的小山村带来了盈然生机。如水的月光洒向葱茏的山野,洒向贫脊的村舍,夜风轻拂,乡夜似歌。月光倾泻在我的知青小屋上,蓬松的草屋顶上染上了一层银辉,徐徐吹来的夜风里带来了田野特有的清香。那时候我们生活尽管清贫,却也充满欢笑;日子虽然艰辛,但亦不乏憧憬,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岁月。
  我们辛劳的汗水洒遍了草岭前村那片热土,我们青春的足迹遍布了草岭前的每一块土地,艰苦的环境也磨砺出我们吃苦耐劳、刚毅向上的品格。上山下乡,使我们锻炼了体魄意志和坚韧进取的精神;上山下乡,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打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熔铸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我们承载了太多的岁月沧桑。而今我和我当年的知青都渐已步入老年。岁月染白我们的头发。渐渐的,我们淡出了彼此的世界。尽管岁月在荏苒中流逝,而记忆的长河却总也不会干涸。愿天涯海角,各自珍重。四十年过去了,我时常怀念那难忘的蹉跎岁月,追忆那眷恋的山乡村野知青生涯的日子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那是多么令人难忘的青春之歌、眷恋之情!穿过悠悠的岁月,透视知青的青春韶华,诠释激情岁月的美丽人生。在我下乡农村生活中,唯有这春天的歌、秋天的情总是萦绕梦怀。
  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知青却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为历史留下可供评说、且有自己丰富传奇的独有经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四十年过去了,在高倍天体望远镜里,你可以通过银河星系的光年旋涡、太阳月亮的日夜循环,来感受时光老人的匆匆脚步,是感慨岁月流逝人生如梦万物皆空?我不得而知。我们这一代人却渐渐的淡出了时代的舞台,只有滚滚向前的车轮留下道道辙痕,牵着我的思念,连着我的思绪,刻进我的心田。

  【编者按】:不忘初心,是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历史不会忘记知青奉献的一代,回忆知青岁月,诠释那段岁月的美丽,当年的磨练,也是今天的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