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第一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读书感受

(2018-06-12 09:26:11)
分类: 读书听课学习

    这是第二次打开本书。上次阅读时,发现很多可以借鉴的做法,尝试着照着书上的方法去跟孩子去交流,拉近了母女间的关系,收获不少,然而因为固有的思维,有些时候还是会冒出不理智的做法。这次跟着班级共读,边做摘录,边记录琐碎的小事,期望在本书的引领下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
  •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有好的行为。
  •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以自己的行为去判断孩子的感受,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我也不例外。

比如:开空调一事

这几天济南的温度直线升高,女儿酷热难耐,一进家门就吵着要开空调。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是关上房门,开大空调,盖上被子睡觉。密封的空间里空气极不流通。说过几次,依然我行我素。昨晚,依然是这样,半夜4点,我起来给她打开门,空调已自动关闭。屋里又闷又热,我赶紧拉开窗户,孩子正裹着厚被子,迷迷糊糊地醒来,吵着开空调,我说开开门就不热了,结果孩子着急,出言不逊,我一生气,关上门就回自己房间了。事后想想,如果我认同孩子的觉得热的感受,和孩子一块面对“屋里热”这一感受,她可能就会觉得妈妈能理解她,也许就不会有不和谐的音符了。

正像书中说的,所有的对话都变成争吵,其实是我们只依靠自己的判断,而没有相信孩子的感受,并和她一起去面对。

生活中,好多这样的事情,孩子作业做到很晚,我随口一句:你怎么不早做呢?你怎么不**呢?言语中多少埋怨的口气,连孩子自己都说,“好好好,都是我的原因。”然后,关上门自顾去屋里了。其实,这样的沟通压根没有什么效果,反而加深了母女的隔阂。长此下来,孩子还怎么与你交流呢?也许亲子关系就在这一次次交流不畅中变得疏远吧?

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渴望有人真正地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感受,让自己有机会说说自己的困扰。然而我们并不是天生就会接纳孩子,所以,我们要与孩子共成长,不断地学习与操练。

 

  • 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 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今早吃饭,孩子突然大声说了一句,吓了我一跳,当时很生气,训她一顿,结果影响吃饭及一天的心情。事后我想,自己真是白读了书,根据常见问题6的方法,我是不是直接表达出我自己听后的感受:“你刚才说话的口气我不喜欢,你如果不满意,可以换种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到你。”简单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迅速结束话题,也许效果会更好。

任何人都有情绪,孩子也不例外。生气时难以控制,有时通过喊叫的方式,甚至有时会伤害自己。而且每次发脾气,孩子总是让我留到她的身边,我知道孩子还是很需要我的。书上说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画出她的感受。这倒是个不错的方法,孩子还曾用撕纸、捶枕头等方法发泄,但是还是希望孩子能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即使是她的最愤怒的感受也是能被妈妈接纳和理解的。

 

  • 当我们给孩子提供建议或者立刻见效得解决方法时,其实,我们也就剥夺了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的时候,也是给孩子的建议多,反而埋怨孩子没有主意,其实,往往就是我们代替孩子思考了,让孩子失去了思考的过程。

有时,孩子在遇到做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也说自己笨,我说你不笨,可是孩子的情绪依然不大好,而如果我说“这件事情你没有做好,是不是很沮丧?”这样的理解她的话时,孩子觉得我能理解她,我再说出孩子做的很棒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就能找回。有的时候,孩子的自信都是被我扼杀的。人家表扬孩子的时候,我有的时候虽然心里窃喜,但是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并且对孩子的批评多于赞美,导致孩子看到我就很紧张。人都是鼓励出来的,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孩子优秀的地方,我们就要大方地说出来,让孩子体会到被人肯定的喜悦,从而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新的事情。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孩子多些赞美与鼓励,少些攀比与否定。

简短的一章,提供了很多可以学习并运用的方法。其实,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也是帮助我们面对有情绪的孩子,更是指导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一个人成熟的最高境界是心静如水,而读书让我们心灵站得更高,视野看得更远。面对自己,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且读且学且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