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站研修思考:每一次磨课都是成长
(2017-05-04 12:30:19)
十一月十日,按照培育站要求,我在春华小学上了一节汇报课。上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对于这节课,我认真准备了好长时间。从接到要上课的通知后,我就对这节课进行了思考,但是一直迟迟没有下笔。因为原计划是十一月下旬上的,没有想到后来突然提前到了上旬,所以接到通知的时候,心中还是有些慌乱的。
十一月八号下午四点多看到群里的通知,我迅速地从网上下载了课文打印下来,发给学生先预习,因为九号是全市期中考试,所以只有在十号的上午能试上一下。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心里很乱。晚上回到家备课,上网搜了一下教案,感觉没有一篇合适的,那些设计大都还是走内容分析的路子,所以值得借鉴的地方非常少,一番寻找无果之后,下定决心自己钻研、独立备课。
于永正老师说“最好的备课,就是反复朗读,最好能把课文背诵下来。我按照他的做法,把课文反复朗读、咀嚼,仔细品咂每句话的意思,斟酌表达上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最后把课文背诵了下来。
通过反复研读,我最后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品味外貌描写和朗读对话上面。有了这样一个大概的方向之后,就开始着手备课了,我认真的思考每一个环节,仔细斟酌每一句话该怎么说。八号的晚上备课的主体框架已经出来。但是,我知道很多具体的细节设计还太粗糙。“细节决定成败。”一堂好课真正出彩的在于细节的处理。所以,大体思路备好之后,我开始了细节的斟酌。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该怎么提出,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回答,我该在哪些地方进行点拨、引导,我都事先进行了思考和预设。
设计完整之后,便进入了熟悉教案环节。我认为:教师必须把教学流程熟记在心,课堂上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生身上,才能更好的关注学情。
十号上午,我在自己的班级试上了一下,可能由于事先没有铺垫,心里也比较仓促,所以试上的效果很不好很多问题。为了赶时间,没有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后都由我说了出来。
试上没有找到一点感觉,但是并不是说一点作用也没有的。从中,我发现了好多问题。如上课前一定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借班上课,课前必须和学生进行简短的谈话,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打开他们的心扉。我还发现了教学内容有些多了,删去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最大发现是“对话教学”这一板块太乱。
试上结束之后,我重新对教案进行了调整。
十号下午一点五十,正式上课。教学按部就班的进行,导入环节和外貌描写教学井井有序,一到“对话教学的”时候,我就没有底了,凭着感觉走,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感觉在走分析理解的路子。最后的写话环节感觉还不错,找了三个学生进行点评指导。
上完课后,我请阎主任给予指导。闫主任首先问我:“这节课备了多长时间?”我不好意思的说:“两天。”其实何止两天呀!从确定教学内容开始,我就进行了思考、琢磨。真正的动笔时间是两天。接着闫主任又问:“这篇文章你是当成什么文体来教的?”我说:“写人的记叙文。”闫主任笑了笑,我想是肯定吧!接着阎主任对我说:“从这节课的设计来看,你是有想法的。教学设计有关注表达的意识,尤其是外貌描写的处理比较到位。但是对话教学部分比较乱没有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觉,我对闫主任说:“我自己感觉也是这样,但是在备课的时候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处理方法。”阎主任接着说:“对话教学一定要有层次性,首先明确角色的内容,然后理解对话的含义,朗读对话要分清人物的角色,大作家的话应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小姑娘的话用怎样语气朗读?最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我听了,恍然大悟,对呀,对话的重点不就是理解和朗读吗?阎主任还指出:最后的写话训练,在动笔之前,可以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这样学生写起来更容易一些。
阎主任的评价和指导,使我对这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阎主任鼓励的对我说:“今后上课再大胆一些,放松一些,多关注学生,注意捕捉学情。”
阎主任的一番指导让我醍醐灌顶,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非常幸运能够加入乡村教师培育站这个群体,它给我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更大的学习空间。每一次活动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促进和成长,希望自己能够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进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