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提升言语智能
——读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
戈 艳
艳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德高望重的于永正老师说:“学习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所以,近几年来,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普遍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文本的例子作用,有效的实施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呢?读了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第四章《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策略》,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薛法根老师提出:“自觉地将作文教学策略融入阅读教学活动中,既能改变语文教学读写割裂的现状,又能提高学生读写生活的质量。作文教学从阅读起步,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学习状态。”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落实读写训练呢?薛法根老师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语段听记、用词写话、炼字对句、阅读批注等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语段听记
作文表达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量变才能产生质变。而小学阶段恰是人的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期”。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来丰富语言仓库。苏教版的语文教材虽然在课后也安排了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是仅仅靠那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发现文本中另外一些典范的语言或精妙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听记、默写,并通过诵读、体悟,留存在个人的语言仓库里,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薛老师举了人教版教材林清玄《桃花心木》一文的例子。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意蕴含蓄深远:“在不确定中,我们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在教学中,他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组织听这段话,然后再让学生听写,使学生在听记语段的过程中,增强了倾听的意识,提高了短时记忆的能力,磨砺了语感,把握了结构,也促进了对语段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积累了蕴含丰富思想情感的语言材料,其内在的语言结构和表达规律,将会具有摄取作用,使学生语言学习与积累变得更为容易。
受薛法根老师的启发,我想:像《桃花心木》中这样文质兼美的语段,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最后一段: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又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最后一段: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些语言不仅内涵丰富,意韵深远,而且形式上也很有特点,富有典范性,大量的积累,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与和谐发展。张庆老师说:“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我们何不像薛老师学习用“语段听记”的方法来“布云”呢?
二、用词写话
说到用词写话,我们一般会认为是用词造句。在整个小学语文阶段,学生应当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但是,每到表达的时候,他们的词汇是那样的枯燥、单一、乏味。就拿写比喻句来说,三年级时候如果写“天上的白云像朵朵棉花”“月亮像一个大玉盘”等诸如此类的句子,我们认为是正常的水平,但是往往到了六年级,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在重复这样的句子,我们就要好好的反思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竟然孩子原有的水平徘徊,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薛法根老师给我们做了具体的分析,他指出:用词写话的造句训练,一要把握词语的运用水平要求,要从求“对”向求“好”迈进;二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写出情真意切的语段来,真正变“造句”为“写话”,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他还认为,学生在作文中写假话、空话、套话、废话,是从造假句子开始的,“造句”一旦成了习惯,就难免会“造作文”。
读了这一段之后,我深有同感,并且也在努力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本学期教学三年级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观察和体验,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对“骄阳似火”的理解。其实,也就是让学生用“骄阳似火”写话。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思维陷入了僵局,他们一时联想不起生活中“骄阳似火”的感受或画面,我于是这样启发:被骄阳烤过得水泥地,你光着脚丫走在上面是什么感觉?在我引导下,学生马上寻找自己曾经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有的说:“烈日当空,水泥路面都被晒得烫脚,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还有的说:”烈日当空,桶里的凉水都被晒成了烫手的热水,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烈日炎炎,湿淋淋的衣服不一会儿就被晒干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等等,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不是在“造句”,而是在真实的“写话”,这样的写话基于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
我们在指导学生写话的时候,还要向“求好”迈进。如:在教学《西湖》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他们用“读了这段美景,我情不自禁的赞叹:
。”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大部分的孩子只会想到,月光下的西湖真美呀!我对于学生的回答并不满意,我进一步启发他们,还有哪些词也可以体现“月光下西湖”的美?同学们能不能,换一个词来表达?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用上了“迷人”“人间仙境”“诗情画意”等这样一些更丰富、更具体、形象的词语表达了对月光下西湖的感受。
三、炼字对句
古诗文语言都很凝练,用字、用词讲究韵律,这与古代语文教学从对字、对句开始便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有密切的关系。薛法根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品味字词之妙,以磨砺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生动、形象、传神的描写,教师在钻研文本时要对语言文字保持高度的敏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样的一些词句上,驻足品味、寻芳探秘,体会表达的精妙。如在教学《春联》一课时,许多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根据春联“讲究对仗”的特点进行炼字对句,这样的训练最能激活学生语言的积累,让学生感受炼字的意趣,让学生养成斟字酌句的习作态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引导学生炼字对句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这种精神。
四、阅读批注
批注是中高段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做些阅读批注,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用简要的文字及时记录下来,能够养成潜心阅读、会心感悟的习惯,提高阅读品质,而其作文语言则会更加准确与凝练。
反观我们的课堂,虽然,批注教学成了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其效果却甚微。一是教师对批注的方法缺乏指导;二是课堂脚步匆匆,留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无法走进文本的深处,所以导致批注教学浅尝辄止、流于形式。
所以,有效的阅读批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批注给予细致的方法指导,如批注的符号、批注的依据要抓住关键词句、要用简练的语言;批注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深入文本,潜心会文,与文本展开对话。
在本章的最后指出: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训练策略远远不止以上几种,诸如类比迁移、结构仿造、情境对话、角色表达、思路延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是知识积累的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我想只要我们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效的融合起来,努力寻找读写结合的嫁接点,学生的言语智慧在潜移默化将会不断提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