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于永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赏析(修改稿)
(2013-11-23 11:55:00)
标签:
教育 |
分类: 阅读教学 |
拨动心灵的教学艺术
——特级教师于永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赏析
10月29日,在我们的热切期盼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来到新沂市新华小学,为我们献上精彩的一课——《林冲棒打洪头》,让我们再次领略了朴实无华,扎实有效的大师风采。无论是幽默亲切的谈话、形象逼真的表演、声情并茂的范读,还是那独具匠心、趣味盎然的教学设计,无不给全体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
一、精彩表演--------词语“动”起来
师:预习得怎样?检查一个词,板书:踉跄
师:预习得不够充分。指名一生到前面和老师一起表演。(学生先扮演洪教头,对踉跄的演示不够到位。然后教师表演洪教头,学生再次表演就表演得惟妙惟肖,直观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赏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理解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形象的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意思呢?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些老师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时,往往直接告诉学生参考书或词典上的解释,让他们牢牢记住,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更谈不上活学活用了。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踉跄”一词的时候,先按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让学生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在学生反复朗读句子仍不理解的情况下,通过形象逼真的表演,变抽象为具体,变僵化为灵动,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词语的意思,让“踉跄”一词在学生的头脑里“动”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林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班长过来,我知道同学们怎么说?(悄悄地在班长的耳边说给她听)你觉得林冲这个人怎么样?
生:武艺高强的人。
师:问班长我是不是这样说。因为一眼就看出来了。三年级学生也会这么说。武艺超群是不是就是好汉,就是英雄?林冲还是个怎样的人?(又说悄悄话)
生:是个谦虚的人、懂礼貌的人
师:深藏不露。这一眼也可以看出,不用思考。武艺高强,不到几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
生: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起身让座。
师:武艺高强,有礼貌,是好汉。但在林冲身上,他的为人,最可贵的是什么?请大家认真地默读第三、四、七自然段。在字里行间找一找,想一想林冲的为人,人品、性格,与梁山的其他好汉不同。静下心来读,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在宁静中思考,读而思,思而读。
赏析:对于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如果学生不潜心阅读文本,在其中深入浅出地走几个来回,他们的认识便会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次上。正如于老师所预测到的:武艺高强、谦虚、懂礼貌等。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老师的“先知先觉”,他能够准确的猜测到学生的回答,是和他一直遵循的“蹲下来看学生”的思想是分不开的。“神秘耳语”本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于老师把它灵活地用到了课堂上,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营造了思考和探究的氛围,有效地把学生推向文本的纵深处研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一直保持在高涨、活跃的状态之中,逐渐进入学习的佳境。
三、相遇知音-------情感“融”起来
师:请大家认真地默读第3、4、7自然段,在字里行间找一找,想一想林冲的为人,人品,有什么非比他人的地方?静下心来读,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师:我把这个字写在手心里,你们也把感悟到的一个字写在手心里,看谁和于老师写的一样,能成为于老师的“知音”?
生:(默读,分别在手心里写字)
师:(发现学生写的有偏误,提示)再读3、4、7自然段,这个字课文里出现好几次,只有会思考的人才会发现。思考最重要,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想出来了吗?
生:(举手的不多)
师:(巡视)注意第3自然段: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傅了,连忙站起身躬身施礼;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生:(恍然大悟,纷纷涂改,在手心里写“让”)
师:(把手心里的“让”字给学生看,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大大的“让”字)哪些同学写的和老师一样?(写“让”的同学呼唤雀跃)
赏析: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于老师引导学生在静谧中读书,与文本深入对话,感知林冲非比他人的地方。于老师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林冲的特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于老师让学生把答案写在手心,谁的答案和老师的一样就成为老师的知音,学生争着想成为老师的知音,学习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其实,学生在思考答案、逼近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师生的精神也在款款地相遇,情感也在静静地融合,进入一种崭新的学习境界。
学生的学习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情智交融的过程。于老师在教学中方法多样、妙招迭出、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刘国正先生说:“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和谐的交流。”这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于老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始终处在趣味盎然的学习状态中,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其乐融融,难怪有人称于老师是“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