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永正讲座《怎样教学生读书》

(2013-03-18 21:18:01)
标签:

教育

分类: 书海拾贝

于永正讲座《怎样教学生读书》

 

 

 

于永正《怎样教学生读书》

 

 

一、现状

不能说所有学生都不喜欢读书。但许多学生没有读书、读报的习惯。

l. 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什么?教辅书——与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料。阅读是为了考试。学生也

没有时间阅读,天天有做不完的练习。

l .有些学生在校期间还读过一定数量的书。但是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便不读书了。这是

很可怕的。在美国占75%,中国没有统计数字,肯定会更高。

我们不只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者”,更重要的要培养“终生阅读者”。

二、教学生“如何”读,更要教他们“想要”读。

“渴望”阅读比“如何”阅读重要得多。

l 学生愿意不愿意读,首先在于老师,——老师是否是个读书人,是否为学生读书。

1. 行无言之教,读无字之书。

2. 一个有远见的老师,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

3. 每篇课文都朗读给学生听。

学生(14岁前尤其明显)听的能力强于阅读能力。看不懂的故事书、课文,却能听懂。朗读是赋以作品以生命,是活的。

朗读是再创造, 融入了老师的理解、情感,而这种感情的表达,不仅有声音,还有表情、肢体语言,因而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

朗读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丰富的想象。

这也是学生爱听、并能听懂的原因。

此外,还读一些故事、散文、诗歌给学生听。

实践证明,给学生朗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动机最重要的因素。

4. 经常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谈写得精彩处,情节动人处,还有语言特色等。

交流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是引导,交流还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师生的感情。“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必然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l 学生愿不愿意读,其次在于家长——看家长是否喜欢读书。

1. 要亲子共读,——家长为孩子朗读。

2. 从生下来就开始,甚至于从胎儿开始。

既然你可以对初生儿谈话,就一样可以读书给他听。

这对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培养兴趣,有着巨大作用。

“一对一”地读,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朗读手册》。

作者美国吉姆?崔利斯。

l 规定目标,提出要求。

1. 人人都有惰性。

对不少人来说,阅读习惯的养成开始要“强制”。一旦养成习惯了,人就成了习惯的奴隶。

规定每天的阅读量,朗读的时间 。

2. 为学生做书柜,刻藏书印章。

有布置,一定要有检查。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这两种“武器”。

3. 奖书。

学生尝到了甜头,有了收获和乐趣,才会产生兴趣;坚持,才会养成习惯。

阅读习惯的标志是“入迷”,乃至于废寝忘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书是养人的。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三、教学生会读书。

l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 把厚书读薄——会归纳、概括。

2. 把薄书读厚——会想象。

3. 会品味——品词,品句,品篇。老师品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

4. 读书要“意文兼得”,不能只是知道情节,知道写的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的,学习语言和表达形式。不能得‘意’而忘‘形’。

朗读是最有效的办法——既能得意又能得文。朗读有利于识记。记住了,才是自己的。读书时想作文,你的收获就大。读懂感受,学会感受,积累感受。

作文时想读过的书,你读的书就有用。写出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感受是真切的,不是无病呻吟。

5. 读书学会做记号。

6. 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常翻,常看,温故知新。

l 读书同时读自己。

明理导行,学以致用。规范言行。

总之,老师要喜欢读书,会读书。

老师务必是个明白人,是一本值得读的无字书。(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