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2013-06-21 17:53:17)
分类: 学生作品

                                试论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陶永强

               公管103   2010048205

摘 要:

    本文分析和梳理了关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已有研究成果,论述了大学生活满意度一般状况,并就大学生生活满意的性别差异、生源地差异、年级差异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活满意度 影响因素 

正文: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引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从单纯地关注物质追求逐步地转向较高层次的积极体验。关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生活满意度体现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2]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生活满意度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生活满意度的高低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健康程度的高低。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等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较以往呈现出更多的形态。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本研究选取生活满意度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研究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提高大学生个体生活满意度和维护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总体情况分析 

  陈丽娜、张建新在研究中指出,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稍偏高水平,总体上来讲,对其生活质量既不是十分满意,又不至于很不满意。[3]在物质生活并不匮乏的今天,多数当代大学生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心理需求更加难以满足。一方面,面对物欲膨胀的外部环境,以及受到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多数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态度陷于一种迷茫状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校大学生需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社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发展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压力与挑战。 

  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特点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十分显著,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这可以用社会对性别角色的预期来解释。一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4]一直以来,社会文化将不少期望加诸男性身上,赋予男性更多的责任与负担。在传统的观念中,事业上的成就成为衡量一个男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男人要坚强、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照顾家庭,等等。如果达不到这些标准,他们的心理上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受这些观念的影响,男生把社会价值观中成功男人的形象内化成对自己的标准,对自己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有了更高要求。他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为自己制定更为高远的目标,而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较女生更大,导致男生自信下降,自尊水平降低,进而使生活满意度降低。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要高,而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是城乡大学生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别。有研究表明,来自高收入或收入平均家庭大学生一般要比来自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4]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不仅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城市的大学生,而且父母文化水平、社交范围很有限,这使得农村来的大学生经济、享有社会资源方面都不如城市大学生。在大学里两者处在同样的环境,但有不同的生活、学习条件,尤其在面临同样问题的时候,农村来的大学生解决起来要比城市大学生困难很多,因此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学科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我之前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学科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6]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期间文理科学生虽然在所学专业课方面有差异,但大部分基础知识文理科学生都有涉略,知识面比较广阔,在对待生活事件上思维方式差异不大。 

  大一、大四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6]这与大学生活的独有特点,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身心特性有很大关联。大一新生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大学里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在学习上很大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增无减;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扩大了他们的社交范围,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异彩纷呈,而且相比中学有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都使大一新生对其整体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评价。四年级的学生生活很充实,毕业后或是工作或是继续深造,大都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心智也更为成熟。而二、三年级学生处于转折阶段,尤其大三,被称为大学生活的“分水岭”,很容易处于迷茫,未来的前进方向不是很明确。这时对大学生活有了全面充分的了解,认识到现实中与期望中大学的差距。而且这段时间学习压力也比较大,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使他们很功利化地应对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等各种考试,不再是带着兴趣去学习,致使其对学业的满意感降低,而学业满意度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 

  三、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Torgof认为生活事件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7]积极的经历使人产生愉悦情绪,会提高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而消极的经历,则会导致负性情绪,如果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积累起来便会使大学生对整体生活质量作出一个较低评价,进而降低生活满意度。长期远离家人的大学生在摆脱父母束缚的同时,生活中也需要自己面对压力、承担责任。尤其是当发生一些自己难以处理的事件(比如患急病)时,很难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安全感,进而降低对整个大学生活的评价。 

  此外,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8]学习和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同伴关系也就成了影响大学生对生活整体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都是被父母“宠”大的一代,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顾及他人感受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绝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兄弟姊妹,也就少了很多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这些大学生一方面渴望与同学交往,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对同伴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又往往采取回避态度,不能很好处理同伴关系。这种希望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愿望与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之间的矛盾,会影响大学生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 

  二是主观因素。Huebner指出控制点对会影响生活满意度,内控的个体倾向往往比外控者生活满意度水平高。[9]内控的个体在遇到问题时会有较好的应对方式,而不像外控者那样企图逃避现实,也就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类困难,生活满意感自然高些。 

  此外,自尊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一项跨文化研究(有31个国家1万多名大学生参加)发现,生活满意度与自尊的相关系数达到0.47。[10]自尊反映出个体的期望自我状态和知觉到的现实自我状态间的差异。Fuhrman的实证性研究也说明自尊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有效的预测因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预测生活满意度的各种相关变量中,自尊与其相关最高,[11]即自尊较高的学生,生活满意度也较高。自尊水平高的学生乐观自信,能够正确认识和合理评价自己,遇到困难时试图改变情境,因此能较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生活满意感也相对高些。自尊水平低的学生则往往对自己持负面、消极的评价,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面对学校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时不能采取很好的应对方式,对自己学业成就的预期也比较低,所以生活满意度跟前者相比较低。 

  综合分析关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结果,我们应该对男性大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给予更多关注,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应当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培养正确的归因倾向,提高自尊水平,进而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对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69. 

  [2]Hin DC,Johnson DM.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78,5:475-492. 

  [3]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22-224. 

  [4]叶玲.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3-224. 

  [5]严标宾,郑雪,邱林.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118-119. 

  [6]王文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大同:山西大同大学,2005. 

  [7]Torgof LR.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and life events[M].Wayne State University,1979. 

  [8]Man P.The influence of peers and parents on youth life satisfaction in Hong—Kong[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1,24,(3):347-365. 

  [9]Huebner ES.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children[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1,6,(2):103-111. 

  [10]Diener E,Diener M.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653-631. 

  [11]Campbel A,Converse PE,Rodgers W L(1976),Lif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