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丰富教师的评价语言
(2014-01-05 10:33:3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课题研究成果资料 |
浅谈如何丰富教师的评价语言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至关重要,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快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教师要有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那么,如何运用好语言艺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我从以下四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广泛收集 积累评价语言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还读过这样一句话“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可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何等重要。在课堂语言上美轮美奂的王崧舟老师曾谈到在他的教学理念形成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三部书是:孔子的《礼记·学记》。(一切教学论思想,迄今无出其右。);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学实践的真正宝典;叶圣陶的《叶圣陶教育文集》。(不读此书,无以为语文教师。)我想,用什么来丰富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应该就是积累吧。
我们一线教师可以通过多学习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口语素养,多积累一些课堂评价语。如:课堂常规评价激励语、鼓励性评价语言、研究成果评价激励语、后续研究评价激励语、错误回答的评价语、小组讨论的评价语等,多积累使评价语言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情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在实践中探索,把平时课堂上所遇所感记录下来,一遍遍研究,下次遇到就有办法了。这样我们肯定会“满口生彩”“妙语生花”“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
丰富文化底蕴 使评价语言富有魅力
有人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听过特级教师讲课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不得不承认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来自他们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特级教师们精彩的课堂语言,源于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他们出色的创造才能.更源于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们的深厚的爱。
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好工具,是获得工作快乐的第一源泉,是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影响的最佳途径。然而语言的锤炼不时一朝一夕的事,须靠长期的积累与实验。多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多学习生动活泼的语言,吮吸其中的有益的养料,提高语言修养。广泛涉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关读物,丰富自己的知识,增进见识,提高洞悉事物的能力。加强语言实验,平时都锻炼,教学时注意反馈调整,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音量、语速、节奏、句式、表达的方法,经常总结经验教训,扬自己教学语言之长,克服不足之处,一步一个脚印,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日趋完美。
教师要用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课堂氛围,更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节,更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在课堂里轻松地学、快乐地学,促进其语文学习以及人格精神的塑造。
预设评价语言
教师要进行成功的课堂评价,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评价准备。缺少评价预设的课堂往往会陷入被动。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设计教学,还要对课堂评价进行充分预设,精心设计评价语。如,教师在课前要考虑针对某个教学内容,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应进行怎样有效的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怎样回答,可能会出现几种答案,又该怎样针对不同的回答进行差异评价等等。一旦教师进行了细致的预设,课堂评价就会更加精彩了。当语文教师课前能充分进行预设,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使它们浑然一体,能让评价少一些理性与机械,多一些感性与灵动,少一些程序,多一些情趣。
语文课堂是张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是诗意栖居的地方。语文课堂评价要饱蘸深情,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应进行充分的预设,促使评价富有针对性,更好地引领学生品味语文,支持尊重每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理解。
巧用文本内容
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巧用文本内容进行朗读评价,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真正引领学生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先来欣赏春天的树木吧!”学生杨仪涵朗读时强调了“嫩绿”,我指着课件上嫩绿的树叶说道:“瞧,这就是嫩绿的叶子,嫩得快要滴水了,我从杨仪涵的朗读中听出来了。”听到这样的评价,班上其他同学朗读的热情陡增,纷纷举手要读。我趁机说:“大家一起来让‘嫩绿’这个词从你们的嘴巴里美美地跳出来,再让它美美地跳入老师的耳朵。”这样一来学生读得更出色了。春天这么多的美景,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学生杨霁琪站起来,读了描写春水的句子。这个孩子读得不太到位,我这样评价:“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河里的春水涨得不够满,你能让春水涨得更满一些更高一些吗?”她自信地回答:“能!”接着她就再读了一遍,这次的朗读强调了“涨满”。其他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她鼓起掌来。
评价语言与体态语言相结合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根据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面部表情。可见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加深印象,我们除了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外,还要辅以体态语言。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问形成良性互动。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毕竟也是有限而珍贵的,教师如果单一地使用言语式评价,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如果单一地使用非言语式评价,教学目标就不能很好地落实,只有将言语式评价与非言语式评价恰当相结合才能达到很好的评价效果。
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晏子使楚》时,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巧妙地将肢体评价与语言评价相结合,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把整个课堂烧得沸水滚滚,把课上得那么驰骋潇洒,激情动人。
师(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
师(笑得很灿烂):“我看到你们脸上的这种灿烂的笑了!”
师(翘起拇指):真是太精彩了。第一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读人家的文章,读人家的语言,能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第二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刚才长篇大论,说晏子委婉地直指楚王的要害。后人在晏子说的这个简短的一句话里面找出了三个成语——
师(语调越来越高):其实我走了好几桌,我都能听见同学们的读书声和同学们的发现,你们真了不起,会读书啊,谁来谈谈,想说哪就哪,两位同学想说了,三名、四名、五名!越来越多了!好!请你来说说!
师(频频点头):可以。你们认为呢?真不错,特别是哪一句读得好?
师(握学生的手):我非常想和你较量一下。
师(有力量的抚摸):你看,你的朗读、你的认识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的快乐。
师(摸学生的头):孩子,你再面不改色地读——,谢谢你的发现。
师(夸张地拍拍某生的肩):宴子什么也没改,他的秉性,他的潇洒、自信。虽然我很矮,我很小,但我的气质不凡。
师:掌声!你苦笑一下啊!
师生:哈哈哈哈哈。
课堂上教师的鼓励语言、礼貌动作、亲切微笑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评价手段。在学生因为紧张站起来后一言不发时,我常常耐心等待,并给予热情鼓励:“别急,慢慢讲”或者“刚才还没有想好,是吗?”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给学生一些善意的提示。这样的语言和行动上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努力为教学创造一方真情空间,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窦桂梅的课堂即时评价语言》
《基于生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曹月红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让课堂展现异彩》
《粘住学生的“蜜”》高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