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说课稿
(2014-05-19 11:50:20)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已有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的知识作基础,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所以再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迁移来突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感受到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2)进一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注重算法的优化意识培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2、
我鼓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孩子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互教互学互长,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
《新课程标准》在学生评价中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学中我注重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如:“你认为可以吗?”“你觉得行吗?”“你们同意吗?”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用一颗爱心使课堂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五、
依据这节课的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这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首先,为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我创设带大家去参观图书馆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书架上有四种书的画面,让学生很自然地想知道每种书各有多少本,为学生提出问题做好准备。这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和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当学生解决自己能解答的问题后,及时引导学生对“28+4等于多少?”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过渡自然,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小结,给学生鼓励性评价,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观察四种图书提出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针对“《旺旺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由于部分学生有一定计算基础,因此极有可能会直接报出结果,于是我直接提问学生的计算方法,最后全班交流探索算法。学生可能通过摆小棒、用计数器、列竖式等方法,生可能说出的算法:4+8=12,12+20=32等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全班同学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算法,通过独立计算、老师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种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的原因,首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汪汪乐园》和《咪咪学校》一共有多少本?《旺旺乐园》和《淘气历险记》一共有多少本?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学生通过用竖式,使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竖式算法得以巩固。
2、卡通明星出题。我用学生熟悉、喜欢的卡通明星引导学生练习,练习的设计也是由易到难、层次清楚、形式多样,既有基本练习题圈一圈,又有“9+8,9+18,9+28”这样一组有一定规律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游戏中既复习了前面学的知识,又巩固了这节课的新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文字题,通过爷爷买眼镜和水杯巩固加法的意义,这一练习出现了爷爷有50元的干扰信息,此题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审题,培养了学生做题的灵活性。
(四)、愉快地与学生分享这节课的收获,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掀起了高潮,学生在意犹未尽的情绪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