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莺莺传》与《西厢记》

(2015-06-05 09:35:51)
标签:

情感

《莺莺传》是唐代传奇中最有名的篇目之一,文笔优美,描述生动,于叙事中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向往爱情的少女形象,而《西厢记》则是元代王实甫所作的元代杂剧,其中也写出了一个美丽的女主人公,向往爱情,主动追求爱情的少女。虽然他们都写女主人公崔莺莺,但在内容上和表现手法,主旨上二者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内容上,在莺莺和张生确立感情的过程中,在《莺莺传》中,莺莺对待张生的态度上矛盾,反复,先拒绝和说教了张生,后来又主动去找他的这些行为,反映了她克服犹豫与动摇,最终打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过程。而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没有这一系列的动作,而是张生主动找她,她与张生积极互动,并且偷偷相爱。这一切都很顺利,水到渠成。

在他们的亲属关系上也有所不同,《莺莺传》中明确写道“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这里指出了张生与崔母的血缘关系,也指出张生与莺莺实在是有真的血缘关系的表兄妹。而在,《西厢记》中则是写出张生在叫自己的朋友击退强盗,救了莺莺之后,崔母为了不实现自己的诺言,在酬谢席上让他们拜为兄妹。

在他们离别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在《莺莺传》中,是由于考试将近,张生为了自己考取功名而自愿离开莺莺上京考取功名。第一年没考上,所以张生留在了京城。而在《西厢记》中,则是崔母要求张生必须有功名。而张生才上京考试。张生是为了娶崔莺莺才去的。这才有了莺莺的十里长亭送别,并嘱咐张生不要“一春鱼雁无消息。”而后张生如愿高中。

在结局上的不同,《莺莺传》中,最后张生抛弃了莺莺,并且还说莺莺是“娇孽”“不妖其身,必妖其人”。是后,他们各自为婚,张生想再见莺莺则是得到这样的回复: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莺莺不愿意再见他的大别离结局。而在《西厢记》中,则是因为郑恒的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城为胥。而莺莺也才勉强答应嫁给嫁给郑恒,而就在他们举行婚礼的时候,张生回来找莺莺,而郑恒的谎言也不攻自破。最后崔母终于答应他们在一起的大团圆结局。

而在问题上,《莺莺传》属于唐宋传奇文。而《西厢记》则是元杂剧。在表现手法上,

《莺莺传》中,主要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矛盾为主线,没有太多的外在矛盾,剧情的发展以平铺为主。而《西厢记》中男主人公张生则是集痴情与风趣、才华,以及软弱为一身的封建才子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西厢记》题材比较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其主旨上的不同,《莺莺传》中作者写到“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常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对张生与莺莺所作所为持批评态度,又对张生主动抛弃莺莺持肯定态度,赞扬张生是知错能改之人,并奉劝别人不要去做像张生那样的事,已经做了的要及时回头。 虽然这样的观点现在看来好像不能为人所接受,但在唐代那样阶级观念比较分明的封建时代,可能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至少可以少发生一些像莺莺这样的爱情悲剧。而在《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为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当然,就两部作品而言,虽然有很多不同之处,却也不影响他们在文学上的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