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用典1
(2015-05-28 19:59:21)“典”即“典故”。诗中用典故以及前人成辞成语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这些典故、成辞都有较早的出处和基本含义。经过历代诗人的运用,每一个典故都积淀了某种特定的意蕴,读者一接触,即可由其简练的字面深入进去,充分理解诗歌丰富的意蕴。而“典故”又大致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
一、“事典”往往是出自典籍的某一故事,其来源可以是历史、神话、传说、寓言等。
1、历史: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此中“周郎”来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周瑜二十四岁就被任为建威中郎将,吴中皆称他周郎。赤壁因吴国都督周瑜火烧曹军得名,故称周郎赤壁。
又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中人杰:人中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项羽秦末下相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后自刎。死人借此来鞭挞南宋当权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义凛然。
2、神话:
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典出神话传说“八仙过海”。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恋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传说西王母与汉武帝传情,就靠青鸟信使,隐喻爱情。
又如苏轼的《渔家傲.七夕》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
3、寓言:司空见惯的出处刘禹锡“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后比喻经常看到,不足为奇。
二、“语典”是前人经典性的语言,来源广泛,无论是经、史、子、集,其中的语言材料都可能成为“语典”。
如《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易经》中“履霜,坚冰至”,《诗经》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南朝·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说:“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又有李白《江夏行》“只言期一载,谁言历三秋”。“青青河畔草”“采菊东篱下”等,一经诗人化用入诗,便成为“语典”。
三、典故的性质
典故的性质与其说是诗的一种特殊语汇,不如说它更像一种艺术符号。它凝聚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性美感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使诗歌在简练的形式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使诗歌彰显典雅,富于书卷气,精致含蓄,以为深远。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与君生别离”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知道其典故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深意。就像学者启功所说,用典是对事物的压缩、剪裁、简化而形成,但能表达丰富的意蕴。
四、诗歌用典的方法
1、正用
指从正面取用典故,即事典与题事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古讽今,亦史亦论,下片从南朝宋刘义隆草率行事导致北伐失败写起,再以敌酋祠庙香火正旺暗示国土分裂,北方已非我有,最后自比廉颇。表其壮心未已.报国之心。通篇沉痛,读来令人唏嘘。辛弃疾南归后,艰难竭蹶的处境使他长怀优愁忧思,悲愤填膺。而令人窒息的现实又使他不能畅所欲言,常常欲说还休,通过典故来表明心意,则能蕴藉含蓄。在寥寥数语当中将厚重深远的情怀思致寄托其间,而达到言简意远的目的"。
2、反用
指从反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反或相对。
宋代诗人王安石《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毛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对魏晋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反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