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数学活动中幼儿操作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2014-03-23 11:59:25)分类: 论文 |
针对数学活动中幼儿操作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一、课题实施计划的制订要科学、合理、适宜。
(一)活动目标定位应准确、适宜,充分考虑幼儿整体情况与发展规律。
如果让教师说说数学活动的目标,相信多数都能够套用《纲要》的精神,说出“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术语。但是,仔细分析目前科学教育实践中目标的描述,我们会发现,教师对此可能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活动目标定位时,仍旧显得相当地困惑和迷茫,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定活动目标时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等等问题,在接下来设计活动或开展活动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积极推进活动内容开展,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延伸拓展。
在进行活动前,首先教师对本活动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要考虑设计达到某个目标的数学活动环节。把教育意图贯穿到数学活动内容,创设一个与数学目标相一致的良好活动环境。
(三)培养兴趣是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前提
(一)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有趣才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我们应努力挖掘材料的趣味性,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索。
(二)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
材料在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所准备的材料应让幼儿有可创造性发挥玩法的余地,引发幼儿自主、自发、自由地活动。如认识时钟时,让幼儿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整点半点的概念。
(三)操作材料种类的多样性
要让幼儿真正理解数学,必须让他们与丰富多彩的材料互动,操作材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应得到保证,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使幼儿主动操作,同时,要注意操作物的可操作性和实际价值。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应尽可能人手一份,教师除了用自制和购买的专用学具外,还发动幼儿家长收集经济便宜的自然物或自制材料,如花生等各类种子,火柴棒、小石子、纽扣、开心果壳、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以及各种废旧物品等等,确保幼儿都能有充分操作的机会。
三、加强数学操作活动的游戏化,使孩子愿意参与、乐于参与、全身心的参与。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它能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成有趣的活动。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做中学”、“玩中学”的教育思想。只有通过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才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单调厌倦,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合理的活动时间是幼儿操作提高的根本保障,加强区角活动对幼儿能力的发展、潜能的挖掘。
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学具来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进行积极的探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或思维欠敏捷,动作较慢,又不熟悉操作方法的幼儿,在短暂的活动中就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是不现实的。在数学集体活动中要留给孩子充分的操作时间,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操作时间,自己去操作、探索、去发现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区角活动时对幼儿的指导,使其充分发挥分散活动中幼儿数学操作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五、尊重个体差异,适时指导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