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起源、演变和发展
(2013-05-15 10:47:08)
标签:
乱针绣 |
一、乱针绣的起源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 ,别称又叫锦纹绣 ,起初吕凤之先生用“杨绣”命名,以褒扬乱针绣发明人杨守玉对刺绣艺术作出的创新贡献,而杨守玉认为:我是在凤先生的指导下,在正则女校提供的创造条件下创新的,理应以校名命名,这更符合凤先生教育办学强国的思想,取正则绣以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后因乱针绣的针法貌似乱针,故人们习惯的叫乱针绣而得名。
最早的乱针绣起源于丹阳正则女子学校。1920年,吕凤之先生应校长刘海粟之邀出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常带回一些西画图册给杨守玉,这些画册使她了解到表哥刘海粟所关注的美术世界。杨守玉感 到很亲切,表哥刘海粟是她在西画方面的启蒙老师,杨守玉心里充满了对表哥的敬佩。她被画册中名作所吸引,画册中纵横交错、长短疏密的线条素描画,蒙发了她对刺绣 的创新,几经观察和摸索,慢慢的呈现出乱针绣的雏形。
提到乱针绣的诞生和推广,应该说和吕凤之先生分不开的,当时杨守玉就职于吕凤之先生他办的丹阳正则女子学校,这其中吕凤之先生为乱针绣的创新和推广工作提供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在上世纪20年代,吕凤之先生就把乱针绣作为正则女校的专门学科,教习乱针绣以作推广。为了对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的褒奖,凤先生为杨守玉提供了一个乱针绣创作研究工作室,取名为守玉楼。36年,凤先生为了推广乱针绣艺术,筹资专门出版了《正则绣》一书,40年申请国家教育部,把乱针绣作为正则艺术专科学校的五年制绘画刺绣专修科。由杨守玉担任负责。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凤先生美术馆被炸,正则学校被迫西迁重庆,凤先生挥毫筹集资金,杨守玉带领学生勤奋创作,捐绣助校。由于时局的动荡,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当时的乱针绣没能得到及时梳理和继续研发、推广。乱针绣还处于初期阶段,人们甚至误解为把针法绣乱一些就是乱针绣。
1947年杨守玉因病离校回常州老家休养,1953年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和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结束了正则绣作为绘绣科教学的科目。1961年,杨守玉被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聘为顾问,从此,乱针绣在常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乱针绣的传承和演变
说到乱针绣的传承和演变,主要还要跟以下几人分不开的。
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初,杨守玉的弟子周逊言和任慧闲等人迁入苏州,并把乱针绣带入当地,由于很少有人对乱针绣理解,乱针绣未得到当地重视,被当地刺绣所压制,没有及时对乱针绣传承和推广。到了八十年代才真正得到同行们的认识,直到九十年代,由于朱军成把宝应乱针绣带入苏州市场,才促使苏州乱针绣的传承和发展。苏州农村的绣娘纷纷到苏州市区,拜名师学艺。
现在苏州地区保留两种乱针绣风格,一种是以苏州市区的苏州刺绣研究为代表的风格,主要传承任慧闲大师等人工艺手法。其风格即为保留杨守玉传统乱针绣的精髓,同时又把苏绣的丝光效果表现手法融入进去,特点是做工讲究,线条流畅,虚实相间。特别是任慧闲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创造出虚实乱针绣,对苏州乱针绣起到很大的推动发展。另一种是以苏州镇湖卢福英、王丽华、姚建萍、姚慧芬、朱寿玲等人为代表的乱针绣。90年代初,宝应乱针绣进入市场,促使镇湖一大批绣娘到苏州学艺,其风格即有苏州苏绣韵味虚实相间,也有宝应绣的行针方法,讲究晕针和刺绣的丝光效果。着色清雅明快,其发展方向适合绣制中国画的体裁。
其次,是以陈亚先为代表的常州乱针绣风格。杨守玉离休后回老家常州,陈亚先有幸师从杨守玉,作为杨守玉的最后入室的关门弟子,在她的努力研究下,创造出常州乱针绣风格。其特点,色彩丰富浑厚,层层叠加,形体饱满,针法既规律又有变化,表达出的物体写实效果更强。
第三,是以吕存为代表的丹阳乱针绣风格。其特点既传了杨守玉绘绣结合的理念,也自成一派,色彩丰富浪漫,以少胜多,针法自由活泼,长短相间,线条流畅,色彩叠加和针法运行方向不枸形式,不拘范本,一切皆由心生,随心而动。根据感觉而创作,宛如一幅印象派画,堪称绣画。其绘画语言和刺绣的艺术价值更高。
四是以朱军成为代表的宝应乱针绣风格。其特点即沿续常州的乱针绣风格,在此基础上作了独特创新发展,具有写真写实的油画效果,所表现出的物体的质感特征更加强烈,强调以针法的多元性来表现不同的特征。根据物质的生长规律,采用相应的针法,用不同的线条交错角度与方向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厚薄轻重粗糙细腻的质感,不同的针法组合注重平缓转换和统一,利用针法排列方向和角度的变化来突出刺绣语言和丝光效果。画面色彩丰富、形体逼真,立体感强,针法自由活泼而又严谨精密,表现出物休形象逼真,画面震撼。集画理与绣理于一体。
乱针绣基于以上几处主要发源发展地,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不同的创新演变。
台湾的陈嗣雪,中国著名画鸟画家陈之佛之女,也曾师从杨守玉学习乱针绣,后移居台湾,全身心投入乱针绣艺术,其女蔡文恂,在台创办了“中华民国乱针绣协会”树起台湾乱针绣品牌,“飞针绣”被台湾文建会确定为“社区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作为项目执行人她曾出版过“飞针走线”来介绍乱针绣。
吕风之的次女吕无咎,毕业于正则艺专,绘绣科,后移居美国,把乱针绣带入美国,曾在美国举办多次乱针绣展览,以推广乱针绣。
武汉的杨小婷运用乱针绣的原理,创造出游针绣乱针绣。
温州把乱针绣技法移植到发绣上,创造出发绣乱针绣等。
三、乱针绣发展和推广
尽管乱针绣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创新和传承,但乱针绣由于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缺乏对乱针绣艺术的有效保护和学术疏理,乱针绣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在刺绣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师傅口口相传的方法上,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各地的老师在传授过程中,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缺乏统一正确的对乱针绣的教学方法。误传,从而使很多学习乱针绣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无法掌握基本要领。至使许多无法坚持半途而废。更因乱针绣如同绘画一样,对艺术的追求较高,不但需要刺绣技术,同时也需要有深厚的绘画基本功,更需要绣者对艺术的理解和禅悟力,超前的审美感悟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
目前,乱针绣的从业者,大部份是为生活所迫,以此作为谋生的手艺,她们缺乏绘画知识和基本训练,所以,所绣的作品多数以临摹为主。绣者缺乏绘画基础,绣出的作品缺乏灵气,更谈不上创新作品。市场上能看到好的作品基本上没有,大多数为较劣质的模仿品。对乱针绣艺术有所研究、追求、探索者几乎凤毛麟角,大多数急功近利,追求名利,现在乱针绣在收徒传授方面非常困难,因其耗时、工作量大、见效慢,需十年甚至二多年才能有较高的造诣。几乎没有年青人愿意从事刺绣这一行业,即使有部份人愿意学,也多数是半途而废。
现在乱针绣在宝应能看到一线希望,提到宝应乱针绣,应该说跟朱军成有很大的关系。
上世纪80年代末,朱军成从常州学习乱针绣回来,把乱针绣带入宝应,在他的代领和推广下,发展到现在4000-5000人从事乱针绣,直接亲授和间接指导达1000人以上,宝应乱针绣的发展,应该归功于朱军成对针法的疏理和创新。
首先,他先后创造出十多种新针法,根据物体的质感特征需要,采取相应的针法,是宝应乱针绣在其传统刺绣风格上的变化,和能绣体裁的拓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做到了雅俗共赏。
其次,是制作方法的创新,传统的乱针绣需反复做七至八层才能出现效果,每层颜色都是由浅渐深,很多底层上的颜色被后上的颜色覆盖了,没有起到作用,出现了很多的无效的劳动,针对此问题,朱军成大胆地采用深浅颜色一步到位,对比着色的方法,2-3层即出现效果,有的地方1层即可,最多的地方也不超过5层。而且,根据画面的需要,层多层少的地方要掌握密度,不要出现无效劳动。从而使乱针绣的制作成本降低,使很多人有能力承受乱针绣这一艺术品的消费。
其三,在针法上归类疏理,什么样的物质采取什么样的针法,把每种针法整理,不同针法的交错角度的大小变化,行针的方向变化是,针法的规律和特点,使初学者易于上手入门,在着色方面采用对比着色,定点比较,这样绣者较容易掌握颜色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宝应从事乱针绣的人达4000-5000人左右,大大小小的工作室达百家以上,使宝应乱针绣形成了一个产业。尽管宝应绣在全国从事的人员最多,但由于从事者学历文化太低和急功近利,所绣出的作品大多数为低劣作品,缺少艺术价值。
92年,朱军成把宝应乱针绣推向苏州市场,刚进入苏州,很多的同行不太了解,而且很排拆,认为苏绣才是好的,宝应绣太粗,针法乱七八糟,当时找了很多家希望得到合作,但都遭到了一一的拒绝,后来经人指点到镇湖外贸公司找张锦峰经理,他当时也是西华工艺厂厂长,对刺绣非常懂,也许他会接受这种乱针绣。
张经理一眼就看出这是乱针绣,而且懂得其中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他的帮助下,宝应绣很快进入了苏州市场,并引起了苏州刺绣市场的很大反响,以至于后来做苏绣的那些绣娘又纷纷拜师去学乱针绣,从而又促进了苏州乱针绣的发展。
二、乱针绣的传承和演变
乱针绣基于以上几处主要发源发展地,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不同的创新演变。
三、乱针绣发展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