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2017-04-05 14:20:40)
分类: 教育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  满丽娣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概念教学比例巨大,占据所有教学内容的70%以上,而概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一定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让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一、概念教学重点是要抓住概念的本质

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1、初步感知(感  觉)——学什么

2、体会本质(感  知)——我来学

3、深入理解(再认识)——我来用

二、怎样进行概念教学

一般都会遵循从“引入——理解——巩固深化”这样的路径。下面就概念教学中这几个环节的教学策略谈一些个人的见解和看法。

1、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途径很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可以通过直观引入,也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旧知引入,这一切都要从教学内容和儿童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通过直观引入

例如:一年级认识自然数3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3根彩色棒,3个圆片,点出班上3个同学,拍3下手,走3步路,使学生认识到这些3个东西都可以用数3来表示。通过数各种数量为3的实物,逐步把数3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然后又通过排排队,数一数等知道第3个,第3行,前3个、前3行等,从序数的意义丰富对3的认识。

(二)通过生活实例引入

例如: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先讲一件事:“小明、小刚和小方三个人各带同样长的线到广场去放风筝,小明把线放出了2/5,小刚放出了3/5,小方放出了2/7.问他们三个人谁的风筝放得最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可是都不能回答,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只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这件事就明白了?”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事例转化为数学问题——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接下来的比较就是探索方法了,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画线段图,画圆,画长方形等等)

(三)从旧知识引入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到了中高年级,许多概念可以通过联系紧密的旧概念直接引入。版本一: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版本二:出示一组数据,观察特点,你认为哪些数应该是循环小数,说说理由。

112.666       23.1415926…… 

35.333……    442.1616……

56.9258258…… (60.010010001……

例如质数和合数的学习,教学时就从复习因数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找出15911121627各数中的因数,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最后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三类,从而初步建立质数、合数的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能使学生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2、概念的理解

1)从动手操作中直观形象地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如:在教“平均数”概念时,可利用铅笔、圆片或12个同样大的小木块做学具,出示自学提示:

1、先独立分一分,尽量分的公平。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并互相检查分的公平吗?

3、每份分得的数和原来的总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4、在小组内交流总结什么是平均数?你们能总结出公式吗?

通过这样的操作交流和探究,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

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归纳、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明确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再如,在游戏中理解概念。

套圈游戏:

1问题:每次游戏男生胜了还是女生胜了?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2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合作交流结果。

3讨论:平均数是个什么样的数?

第一次  男生        7

        女生         6

第二次  男生        6

        女生10         5

第三次  男生        7

        女生            6

第四次  男生         6

        女生10             4

从而可以清楚:平均数是表示整体水平的数,在最大和最小之间,方法是移多补少、取长补短、求总平分。

再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可用三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等方法得出。可以这样设计自学提示:

1、把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涂一涂)、4份(取2份涂一涂)、8份(取4份涂一涂),分别用分数表示。

2、你发现了什么?

3、它们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置身于发现者,探索者的角色,以画圆为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轻松地、本质地认识圆。如:

1、试用圆规画圆(看谁画的多),把经验、技巧、注意的地方和大家分享。

2、学生再次画一个圆,你有什么成功经验?

3、在操场上画圆怎么画?(可生说后放视频)

4、通过以上的画圆活动,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用圆规画圆,两脚间距离不能变,也就是定点不能动,定长不能变,旋转一周。通过多次多个的画圆从而领悟了圆的本质属性。)

5、为什么圆没有角?(点运动的封闭曲线)

在学习半径和直径概念的时候,可以用猜一猜的方法也可以先画一画然后自己给出定义。

2)相近概念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来区分和理解

概念教学是枯燥的,有些概念往往是课上掌握很好,综合在一起就出现了概念的混淆现象;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了”与“减少到”;“去除”与“除以”;“平移”与“旋转”;“直线、射线和线段”,“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整除”与“除尽”;“因数”与“倍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分数”与“百分数”;“约分”与“通分”;“比”和“比例”;“棱柱”与“圆柱”;“表面积”与“体积”,“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再如:“周长”和“面积”的教学,“周长”概念的引入应从图形的起点到终点的连线开始,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在体验和观察中初步了解了周长的意义。“面积”概念的引入,如:在古代埃及,尼罗河每年泛滥一次,洪水给两岸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但也抹掉了田地之间的界限标志。水退了人们要重新划田地的界限,就必须丈量和计算田地,于是逐渐有了面积的概念。“周长”属于一维图形的大小,是长度的测量,但却存在于二维图形中。周长和面积都是一个量,不是图。直边图形用直尺测量,边长求和;曲边图形可以直代曲,化曲为直。

3)利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中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要不住变换其呈现方式,改变其非本质属性,而其本质属性不变。例如初步建立乘法概念,可以先出示下面一些等式:

2+2+2+2+2+2=2×6 10+10+10+10+10=10×5

4+4+4+4+4=4×5    8+8+8+8+8+8+8=8×7

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乘法》的本质属性是“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初步形成概念。《最简分数》可说成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也可说成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等边三角形》除了用“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定义外;还可以用三个角都相等;三个角都等于60度;顶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的表述方式来揭示它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概念。

4)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概念揭示后往往要针对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如教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后,可以出示:一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有两个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引起学生讨论来巩固三角形的分类,以深化对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外延的进一步认识。再如,《小数的性质》揭示后,可以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0.400.03020.0202.800 10.4045.0000,从而加深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

5)分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如学习《倒数》概念时,应重点强调“乘积为1“互为”两个重点,让学生明白两个数互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一个数是不能称为倒数的。再如,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这里要抓住两点,①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②属性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并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是不是循环小数,如12.6667.321320.010010001……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而5.333……   42.1616……   7.01212……   6.9258258……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三角形的高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这里的“一个顶点”、“垂线”、“垂足”都是一些关键词语。

3、概念的巩固和深化

1)自举实例巩固概念

自举实例这是要求学生把已经初步获得的概念简单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例;再如,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等。

2)设计多种练习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的练习题可有多种类形,一般除了口头提问外,可采用是非判断,选择,填空等方式进行练习。练习概念性的习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区分比较,深化理解概念。所安排的练习题,应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

3)让概念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巩固概念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算圆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半径,只有把树砍下来才能量出半径;有的不赞成这样做,认为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说:“那么能不能想出不砍树就能算出横截面面积的办法来呢?大家再讨论一下。”学生们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积极思考和争论,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即先量出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半径,然后应用面积公式算出大树横截面面积。课后许多学生还到操场上实际测量了树干的周长,算出了横截面面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主体进行活动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日常生活出发,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从直观入手,从感知经过表象再进行抽象,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建立概念;同时还要注意又从抽象回到具体,在实际运用中巩固和深化概念,组成概念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和其他各种能力。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来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小学数学三段一思 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供大家参考:

1、学什么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二)提出目标,明确任务

2、我来学

(一)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A.学前提示,明确问题

B.独立思考,形成见解

C.对子交流,两人互动

D.组内交流,汇聚成果

(三)分享交流,达成共识

A.一组展示,他组评价

B.师生互动,深入理解

C.归纳整理,统一认识

(四)对照目标,质疑解惑

3、我来用

(一)基础练习,巩固双基

(二)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三)综合练习,积累经验

4、我来思

 反思全课,畅谈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