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2015-05-13 08:33:16)
标签:

教育

谈“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转述李风荣主任的讲座

李主任很谦虚,没有说自己是来做讲座的,而是和大家唠嗑,聊天。唠一唠每个人自身素质提高的事,而普市教师进修学校二楼礼堂后面墙壁上的几个大字“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祉”正好吻合了李主任的讲座的题目“我研修,我成长”。所以李主任说本次培训不是为了普市教育局,也不是为了进修学校,而是为了每位教师,是为了让我们每位教师能做到少出力,多出成绩。”“少出力,多出成绩。”就是目前大家都在关注的一个话题,那就是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含义

李主任分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李主任认为:有效教学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可能有人会说“有效教学”就是要按照那谁谁说的去做,决不是这个道理。而是今天这样做可以,明天会有更好的,后天还会有更好的。不断研究,不断成长。冷雪松的课,李主任看了两遍。上课前一天,我们学校给录了下来,刻成光盘,晚上11点钟的时候,李主任从头至尾看了一遍。上公开课那天早上,李主任和我们陶校长说,两个点还有问题。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白天试教,冷雪松的课,已经算是很有效了,但晚上李主任又看了一遍录像后,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提升到了一个理想的境界。等到真正上公开课的时候,冷雪松的课又有了更多理想的地方,所以说有效教学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第二个层面,李主任认为:有效教学有一套明确的策略。这也是每位校长和老师想拥有的策略。

(二)有效教学策略

经过四年的研究,李主任概括了有效教学的10种操作策略:

1、创设环境策略            2、增强记忆策略

3、教学方式多样化         4、提问策略

5、指导时间最优化         6、指导教学清晰化

7、及时反馈和强化         8、监督学生的进步

9、关联策略                10、课堂管理策略

应我们普兰店市教育局的邀请,她给我们重点讲的策略是第三种:教学方式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之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就是教与学的改变。这个改变虽然早就提出来了,但经常改变不大。在二次课改课标出来之后,这个问题又进一步重申和受到重视,并且不断的提出典型。例如洋思中学、杜郎口、昌乐二中、凤城六中等改革典型学校,都是在教与学的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并且很有成效,这些学校就是改革的成果。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有六个基本特征是非常明显的,需要我们记在本上,烙在脑中的。那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练学跟进;多学少教。简单理解一下:

(一) 先学后教

要想做到“先学后教”,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先学”的几个问题:什么时间学?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先学后教”的原则施教。

刚才大家都看到了,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朗读指导,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都是学生先学,然后冷雪松才后教的。也许有些老师不太明白,那么咱们就以今天这节课的识字教学为例,进一步解读什么是先学后教。以往的课堂,老师是先教,学生跟着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跟着学什么,有点像鹦鹉学舌。新课改之后,要改变教学方式,我们有的老师理解不到位,把老师教变成了学生教。所以以往有些课堂的场景是这样的,老师不教了,找好的学生代替老师教,“谁会读?”然后找张三起来读,张三读“酸”,全班同学就跟着读“酸”;李四读“甜”,全班学生再跟着读“甜”是这样的吧?这还是在教,只是变换了谁教的问题。

今天,我们看到冷雪松的识字教学走了六个环节: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第一步是跟着别人读吗?不是,都是学生自己在读。不管是哪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先来学的,这就是先学,先学之后,老师再教。李主任还讲了一个我们普兰店某所学校的语文课堂识字教学案例,老师先让学生在下面学了,但学生学完后,老师回过头来又领着孩子重新教,这叫穿新鞋走老路。那么学生学完后,老师干嘛?老师不用从头到尾的教了,像刚才我们看的冷雪松的课,学生学会的字,冷雪松又重新挨个教了吗?没有。所以李主任告诉我们三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在小组内或者同桌和同伴互助能学会的老师也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用教。”总结很精辟,所以当时我们会场上有很多人乐了,“教了也不会的”现象在我们小学比比皆是。

接着李主任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读完后,老师就问了这篇课文讲了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在语文上的术语就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评价说你概括的挺好,就是有点啰嗦,谁能比他更简练点?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结果这个孩子比刚才的那个还啰嗦。什么原因呢?就是概括主要内容的这个知识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教了也不会。为什么呢,概括主要内容运用的是抽象思维,孩子在四年级的时候才有抽象思维,孩子在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没达到那个程度的时候,教了也不会。所以你让一、二年级的孩子概括课文内容,老师也累,学生也累,但是还学不会。大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吧。再举个例子:在生活当中,李主任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一天她在公交车上,一个非常认真的妈妈在车上教他儿子数数。好像是幼儿园大班的,妈妈把兜里的糖拿出来一块,问孩子几块糖?孩子说一块糖,妈妈又从兜里掏出来一块放在一起,问几块糖?孩子说两块糖。然后妈妈又把包里买的香蕉拿出来一根问,几个香蕉,孩子说一个。妈妈又拿出来两个香蕉,问这是几个?孩子说两个香蕉。妈妈把两只手上的香蕉合起来问,一共是几个香蕉,孩子说三个。妈妈说,真棒!李主任当时想,这真是好妈妈,我这个妈妈就没做到这样。接下来的状况出现了,妈妈把香蕉放进包里,然后就问,1+2等于几?是不是刚才香蕉演示的事?但孩子对不上茬,摇摇头说不知道。他妈妈打了孩子一个耳光说,就知道吃!大家现在明白了吧,六岁的孩子是没有抽象数的概念的,教了也不会。那么什么时候有这个概念呢,是小学一年级是孩子由形象的数向抽象的数的转化期,一年级结束,孩子才有了抽象数的概念。有人会说,你看每年我们新生入学,有很多的孩子会数100个数, 2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那是背下来的,不是算出来的,明白了吗?所以什么时间该教什么,不然教了也不会,也没用。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是由一位叫格赛尔的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这个试验叫做“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格赛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他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此后的几年,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这个试验中,这个孩子训练了能干9个月的活,那个孩子没训练,也是9个月能干这个活。这个试验说明什么呢,如果不在这个最佳教育期,教了也等于没教。

所以,在教书上是有艺术的,我们要研究孩子在什么时间段,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今天冷雪松的课,从头至尾没有说一句有感情朗读课文,但是她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指导的却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公开课那天,小教部要求每个学校上交一份冷主任执教的二年级《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李主任看了56份之后,就听下了,所有老师课文教学目标都写着有感情朗读课文,教了也白教。所以我们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以上是对“先学后教”的简单解读。

(二)以学定教

我们今天看冷主任的课知道了,“先学后教”中“后来的教”,和以前带着教案走向课堂是不一样的。今天冷雪松的课堂上,是把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和内容自我感觉良好去重演吗,不是的,前一天的试教和今天的课堂是有变化的。今天教的是哪些内容呢?大家看到了,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就教哪个地方;哪些孩子出了问题她就教哪些问题,这就叫“以学定教”。没出现问题,我们就不教。我们以往上课不是这样,教案写了这个,我们就教,学生出不出现问题,我们都教,这个课堂,我做主。是这样的吧?所以那天李主任非常高兴的听到两句话:一句话是,冷雪松上完课后,李主任问她:“你的感触是啥?”冷主任说:“主任啊,我不想教案了。”不想教案了,其实就是我们课改初期提出的,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应该做到不是带着教案走进课堂,而是带着学生的思维走进课堂。那有人会说,不想教案,还要老师教,教什么呢?那就要求我们老师靠耳朵听,听到哪块出问题了,就教哪块。当然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素养,要有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能听出来,还要知道能听出来以后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再决定怎么教,这就是以学定教。

(三)顺学而导

“顺学而导”的做法是,老师在听出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像今天冷雪松的课堂这样,每次听出问题之后,就顺着学生的思维,你再来读一下,你再来说一下,这个时候就看看学生的思维是啥,然后再找其他学生来读一读,你们两之间比较一下等。孩子的学习是靠比较,靠模仿的,这样孩子就明确了,谁哪个地方读的好,老师刚才指导朗读哪个地方读的好,孩子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顺着他的思维方式,在对比、模仿、借鉴、碰撞当中去学习的。

(四)练学跟进

练学跟进:当我们指导到位的时候,学生由知识到能力,靠的是练习。没有练习是绝对形成不了能力的。在识字教学当中,冷雪松是按六步走的。第一步,带拼音,在词语当中识字;这个时候学生学习是有工具的,靠什么工具呢?靠拼音,来自己学习。(当然学生自学是有前提的,学生自学必须是有法有工具的,没法没工具是不能自学的。)第二步,脱拼音在词语当中识字。第三步,逐渐难度提高了,读单个的生字。完全进入了今天新知识点的教学情境。到这个环节时,有的班级就进入了虚假的学习状态,老师问孩子,你们会读了吗?我们中国孩子特别喜欢奉承老师,都喊“全会了。”那么是真的全会了还是假会呢,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了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识字课堂,是要求100%的孩子全会的。今天冷主任的课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在冷主任几次指导和提问下都会了。因此,在第四个环节,要有一个同桌互查生字条,来检查刚才的单个生字是否每个人都会了,不会的同桌把他教会,这就是跟同伴互助。前面三步是自己学,现在是跟同伴学。跟同伴能学会的,老师也不教了,因此,检查完了之后,冷老师说有问题吗?孩子说没有,这说明孩子都会的教学成果,是来源于她前面三步走的特稳、特扎实。有时候可能有点让人感觉磨叽,但她仍然抓住不放。大家可以看到,靠里边做的第二张桌和第三张桌的孩子,是纠正了45遍才读正确的,“一串串”这个词,对吧。像这样,正是因为冷老师不放过,再加上在同桌互查,使这个环节做到了识字教学百分百。如果我们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孩子在每堂语文课上都能达到识字率百分百,就不会出现一读课文就有错字的现象了。一般来说到这个环节基本都会了,但生活启示我们,不行,还需要第五个环节——打乱顺序识字,冷主任设计的是摘葡萄游戏,对学生的识字进一步强化。这些让学生在课堂学到的是什么呢,是知识。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让知识变成能力呢?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能解决问题,那就是能力。所以在冷主任设计摘葡萄游戏,打乱生字顺序让学生认读以后,她又设计了第六个环节——在新语境当中学习生字。也就让这些字走出课堂,到生活当中和别的字重新组词,你要会读,那么你才真的会了,这时候,就是能力了。因此在她的教学目标当中,培养孩子识字能力的这个目标就达到了。所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堂是稳扎稳打的,就是把该教会的知识全部教会,把你所面临的学生全部教会,这样就做到了两个百分百。这样班级就不会出现太差的学生,李主任很形象的讲了差生是怎样产生的:是我们一天让他们落一点,一天落一点,逐渐逐渐地就把这些孩子的债务由一落到了一百,像滚雪球一样,由一个能跟得上的,变成了跟不上的差生。上海曾做过试验证明,一、二年级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之间差别也不是很大。小学的差生大部分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如果今天这堂课读的不好的这几个孩子,冷主任不是稳稳的抓住不放,让他们一遍两遍三遍的读,那么这些孩子今天欠一点,明天欠一点,未来很可能就是差生。李主任还说了一个我们大家都有共识的现象:一个班级的平均分是靠谁来拿的?是好学生还是差生,大家都明白是差生。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我们教出来的,这节课你不教她,她仍然好;反过来,那些差生,你不教就不行。不教就是你的责任,不信你就试一试,你的课堂上,不要把目光盯在那十几个好学生身上,会的孩子不教了;而是把目光盯住那些差生,让好学生去帮助那些差生,用好学生同桌配一个差生,让好孩子把差生教会,这样你的成绩就会很快提高,就没有差生被平均分了。练学跟进就讲到这。

三、 普兰店市课堂转型的三个转变

2014年普兰店市教育局发布了“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中有三个重要的理念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深深的烙印在脑海里,那就是三个转变:

1、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和我上面讲的内容完全一致,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2、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说,课堂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也就变了。大家看刚才冷主任的课,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谁不会去帮谁,或者是找别人带他,或者是让他去倾听观察,或者是老师亲自做示范,或者是反复去训练他,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来做服务者,来做促进者,来做平台的搭建者。另外,今天看到冷主任的课堂上,学生学的时间,远远大于老师教的时间。所以教学方式变了,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也变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不过是学生需要我们扶的时候,我们再去扶,不需要我们扶的时候,不要去扶,不要总给孩子们做拐棍。

3、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课堂上单纯的知识目标是不够的。在今天冷主任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还是拿识字为例,前五个环节讲的是知识,然后由知识变成了识字能力,有能力目标了。然后我们再看学生圈完之后,马上把身体坐好,你自己圈完之后,同桌没圈完,不要打扰他,等他圈完之后,你们两个合在一起,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坐好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我们老师一定要堂堂注意学生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李主任当场表扬了我们二年四班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很规范的。我们平常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这是空话,怎么叫尊重别人?教育学生别人在干活、学习的时候,不去打扰他,就叫尊重他人。冷主任在今天的课堂有这个目标,如果长时间培养下去,学生就学会尊重他人了。所以“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是指培养目标转变了,不要光关注知识和成绩,而应多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各种能力。普兰店课堂教学转型的这三种转变和我开始讲的内容是吻合的。

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教学方式改变的六个基本特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练学跟进;多学少教。我们来体会一下:先学后教,它改变的是教与学的方式,以教为中心,改为以学为中心了;这个一变了,那么以学定教中,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地位也就变了。然后教师就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去顺势而导,哪块出问题了,就教哪块,知识出问题了,就教知识;能力出问题了,就训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问题了,或者说需要培养,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去培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