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浅谈
(2024-03-01 16:17:03)[关键词]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
一 整本书阅读的定义
整本书阅读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它是教师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阅读书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对整本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它不同于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单篇课文阅读和节选段落阅读,它是引导学生从头到尾完整阅读整本书的阅读。
二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整本书阅读走出了单篇课文阅读的局限,为学生打开了儿童文学的天窗,有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了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
三 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一) 整本书阅读的导读
1.选择合适的书目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思维锻炼、丰富体验有着重大意义,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目,制定正确的阅读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选择适当的书目是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
例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感悟能力,容易和书籍中的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但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太过沉闷、深奥的书籍兴趣较低,因此教师可以向其推荐《海底两万里》《奇妙的数王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西游记》等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比较有趣,能充分迎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这些书籍也都属于经典性文学作品,尤其是《西游记》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精选角度,引发阅读期待
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应当避免枯燥、程式化的讲解,教师可以选择新颖的切入点,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比如,可以从封面入手,引导学生观察书名、作者、插图等,通过观察精美的封面来获取信息,预测故事内容;可以从书中的精美片段入手,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来进入阅读情境;也可以设置悬念,先概括前面的情节,在故事转折、矛盾冲突加剧处戛然而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情节走向以及人物的最终关系,引导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等。
3. 设计量表,制定阅读计划
整本书阅读想要顺利实施,还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随意阅读。教师可以设计阅读进度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规划好阅读完一本书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在某个时间段所要完成的阅读任务,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页码和阅读时间。在阅读完一本书后,由本人、家长、教师和小组成员等多个主体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样的阅读计划和评价量表,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有明确的目标,保持紧迫感,不会散漫无序。(二)整本书阅读的推进
1.阅读方法的指导
(2)第二步是阅读。教师为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都是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是一场阅读盛宴,学生在阅读这类书籍时,不能够采取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这样无法体会书籍带来的愉悦感。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的阅读,当学生看到优美的词句、段落时,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大声朗读,感受词句的美妙;而对于人物对话内容,可以采用默读的方式快速浏览,在脑海中模拟人物对话的方式。人在说话的时候,就需要很快地一问一答,所以在阅读这一内容时速度也要加快,更好地感受作者写这一段落时的情感。
(3)第三步是摘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本优秀的书籍一定有许多地方可以吸引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遇到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就摘抄下来,作为自己写作的积累。这样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自己可以在哪些地方进行运用,久而久之就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教师再也不用担心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4)最后一步是写作。当学生阅读完一本书后,心中一定思绪万千。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握这转瞬而逝的灵感,将自己对整本书的阅读感受写下来。在阅读完《追踪小绿人》这本书籍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写些什么?拿起笔,写下你的感受。这就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
2.阅读氛围的创设
佐藤学曾在其论著中提及“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也应积极构建“阅读共同体”,通过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和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家长进行多维对话,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整本书阅读的测评与延伸
评价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的方式除了以量表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还可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形式的测评。口头的形式包括“读一读”: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讲一讲”:教师指定书中的故事片段,由学生通过讲解或演绎的形式展现故事内容;“评一评”: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书中的人物、情节或语言特色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书面的形式填空、选择和问答题,既包括浅层次的识记性的内容,如文学常识、故事情节等,也应考查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评价、运用能力,如人物形象评价、故事主旨理解、故事和生活的联系等。
当教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授了学生阅读方法后,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成果。小学生都渴望得到表扬,也希望自己阅读的书籍被他人知晓,教师可以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进行沟通。
前一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