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科书”培训心得体会
(2021-03-26 10:54:16)
参加“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科书”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特殊的年级,学习容量加大,学习难度加深,学生间的差距也容易拉大。如何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如何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如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这都要求任课教师“从新开始,从心出发”。
一、新学法,让有新鲜感的词句新鲜起来
字词句段篇,一脉相承。小学一至六年级,执教过一轮的教师,都重视好词佳句的积累,会要求学生勾画、摘抄、背诵好词佳句。积累好词佳句就像一把打开习作之门的金钥匙。
三年级教材第一单元导语: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不就是“好词佳句”吗?看来第一天为学生们准备的摘抄本是周到及时的。“我在执教期间,也和在座的老师们一样要求学生勾画、摘抄、背诵好词佳句……对于学生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仅仅是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好句”吗?老师们认为的“好词佳句”是否学生也认同并喜欢呢?”罗老师的这一问,触发了我的思考。
有新鲜感的词语,即与原有认知图式不匹配的词语,包括新词、新概念(认知结构里不存在的事物)、陌生化的表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自己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罗老师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找的词句和其他同学找的不同,这是感性认识的过程。《花的学校》提醒学生聚焦加点的词,罗老师提醒老师们只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把景物当作人去写而不需要过多强调“拟人”的修辞,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句子新鲜特别即可,这是理性认识的过程。《不懂就要问》让学生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动手操作。之后,在单元一单元七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归类摘抄,梯度训练,渐而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原来对于好词好句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循序渐进地养成积累的习惯。新视角、新教法、新梯度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让好词佳句从“新”开始,让摘抄积累从心出发,让有新鲜感的词句新鲜起来。
二、新内容,因为有了留心观察,老事物才有了新变化
一册书八个单元,包括6个普通单元,2个特殊单元,分别是单元四的策略“预测”和单元五的习作单元“观察”。
以往在课文的教学中,每篇课文的语文要素训练点的确立会受教师个人的主观影响较大。如:“观察”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是不连贯不成系统的,分析课文时只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一个认真观察的人,提问学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口头鼓励学生也要做一个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在每次的习作练习时,总“恨”学生写人写事不具体不全面,责怪学生观察不细致,殊不知自己未曾教会学生观察。
部编版单元五用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导入单元主题“观察”。两篇精读课文,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直接指向表达方法,课后习题紧扣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交流平台”概括小结: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一块熟悉的草地,因为留心周围事物,就有了新的发现;因为细致的观察,就让我们对事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习作例文童趣生动,习作题材宽泛,习作成果要求不高,渐而激发保护学生观察和想象的兴趣。
新内容新编排新要求,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在“老”事物中发现新变化;老师们要在“老”课文中运用“新”方法。
三、新教法,给足学生时间去学习方法
部编版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兼有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又不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还要把单元中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调整顺序来教学。
《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教材新内容新编排,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尤其是有经验的“老”老师,更要勤于省身。三年级是一个学习任务非常重的年级,兼有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教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对学生成果提出怎样的要求,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给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方法不如学会方法。从新开始,从心出发,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教学要做到心中有数,给足学生时间去学习方法掌握方法运用方法,方能让学生在语文天地里走得更远更宽广更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