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3-05-07 15:56:46)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知识结构来看,七年级数学的内容中数、式、方程,统计,基本图形既可以看作是小学数学中算术数、简易方程,简单数据统计,简单平面图形等相关知识的延伸和丰富,又可以看成是知识框架的拓展。因此,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讲,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又存在着差异,而七年级的学习可以看成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型期。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是被动、消极的客体,不是课堂活动中的“配角”和“观众”,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教师在教材处理上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在教学中逐步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数学教学,侧重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教材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在课堂引入的环节上,应该博采众长,互通有无。教师不应该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和实施者,而应该对教材实施改革,以典型的课例来进行教学
浙教版教材以“渗透教法,指导学法”为指导思想,在每一章节上都安排了“做一做”、“例题”、“课内练习”、“作业题”,还有“合作学习”、“探究活动”、“阅读材料”等内容。习题的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丝丝入扣。教材的安排既对教师的教法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又让新七年级的学生真正体会到与小学数学的不同,同时对初中数学感到学有法,学有趣,学有得。
七(上)的前几章的编排都是代数的学习,也许在趣味性上与几何的学习相比略逊一筹。这时,教师更应精心安排好习题教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观察、分析、讨论等能力的培养,及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这时切记一定不要安排、补充过多的习题,造成学生不必要的重复训练,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火花,那么理解就是学习的稳定剂,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促进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刚进入七年级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因此,更要重视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在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上,不要对学生的理解持较高的要求,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整个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如在第七章“图形的初步知识”第一课“几何图形”安排的“探究活动”,目的是利用七巧板的拼图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加强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学生就理解了,效果也就达到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没有学习的快乐。进入七年级后,从课堂上,从课后的学习延伸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尽早培养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问题1,如图(1),图中有几条线段?说一说你是如何
得到的。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图中的线段共有6条,方法有
按序数,或者是分类数。
问题3,如果一条线段上有100个点(包括端点),那么图中又有几条线段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赏识学生,鼓励成功是重要的教育思想。每一个赏识的眼光,每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是师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新七年级的学生对接触的第一位数学教师,他也在用审视的眼光观察着你,同时,他从内心也渴望着教师对他的关注,渴望着教师对他的认识和肯定。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教师更要化多一点的时间和精力,多接触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搭建起教育的平台。学生的学习与情感的变化及其影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七年级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过这样的镜头:学生大胆地举手发言:“老师,对这道题我还有这样的解法。”,“老师,这个题我还不懂,能不能再讲一下。”。在课后,学生兴奋地奔跑而来:“老师,老师,这道题我做出来了,你看一看。”,等等。教师要细心观察刚进入七年级其中有一部分在学习上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的学生,应及时、经常地与他们沟通,从情感上多进行鼓励。对学习后进生更要真诚帮助,热情辅导,从心理上拉近距离,从精神上多鼓励,从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教育上,很多时候眼神和行为比言语能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情感沟通的同时,还要注意采纳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妥当的教育手段。
4、重视强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强化是增强某种反应概率的手段,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重视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会产生积极情感和强化作用,能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七年级的起始阶段一定要让他们养成自觉提问进行解决的习惯。“学”贵在“问”,学问学问就是边学边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提出自己的问题,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还要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规范化的强化作用。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训练
5、开展对学习的多元和积极的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还要对他们开展积极的评价。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首先要采取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感到评价的方式合情、合理,乐于接受,同时又要适度地感受到压力。
与小学较为单一的学习评价相比,进入七年级后的数学学习评价就要丰富得多。评价的内容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众多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知识的考查。在评价上宜多选择学生自主参与的,突出自我评价地位的形式,如学生的“一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形式。总之,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目的不在出于分等、筛选和评优,而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