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3-05-07 15:56:46)

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七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教材如何处理及“度”又该如何把握,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始终停留在小学阶段,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学习后劲不足,等等。通过几年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从教材的处理上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主动探究习惯的培养,从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情感的调控功能,人际关系,强化的促进作用及开展多元和积极的评价等方面对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进行了阐述。

     一、初中和小学在教法和学法的差异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看,七年级数学的内容中数、式、方程,统计,基本图形既可以看作是小学数学中算术数、简易方程,简单数据统计,简单平面图形等相关知识的延伸和丰富,又可以看成是知识框架的拓展。因此,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讲,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又存在着差异,而七年级的学习可以看成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型期。

    1)课堂教学方式上存在差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小学课程少,内容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大多数仅仅停留在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完成作业上,教师的讲解法还是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进入七年级后,教师在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的同时,更倡导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在课堂上以及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2)课堂教学的节奏上存在差异。小学生在记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在思维上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讲解多次,详尽细致。进入七年级后,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课堂知识容量增大,教学进度会较快,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更积极、投入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

     (3)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上存在差异。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教师采用的是“蹲班管理法”。进入七年级后,教师在管理上变“蹲”为“带”,对部分学生来说失去了依靠,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这时需要教师注重情感对学习活动的调控功能,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强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细致、耐心地做好学生的过渡工作。

     (4)学习评价的形式上存在差异。小学生的学习评价大多会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考试的成绩给出。进入七年级后,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强的参与积极性,表现出更强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习的客观公正性,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开展应多元和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当前七年级新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进入七年级后不久学习兴趣日渐消退。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数学抱有很浓的兴趣,开始几节课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但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漫漫消失。有的学生是知识没有及时掌握造成后继学习的力不从心,有的学生是学习热情的逐步减退造成难以持续的认真学习,有的学生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很多不定因素所造成的,等等。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等到老师们想尽办法来挽救这种状况,往往是亡羊补牢。

   2、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始终停留在小学状态。刚进入七年级学习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很多方面都停留在小学学习的要求层面上,缺乏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很多的学生只会为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学习。与小学的教学要求相比,初中的数学学习又有哪些更高的要求;不论是课堂上还有课后的学习,如何才能更好地安排好自己数学的学习;初中数学学习的常规要求有哪些,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老师分别针对学生的全体和个体进行有效的指导。

     3、七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渐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们怨声载道,抱怨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品质差,数学的“双基”差。也许在课改前初二才会明显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在七年级这一年的数学学习中就已经开始暴露。

     三、具体的实施对策

    1、 教材的处理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是被动、消极的客体,不是课堂活动中的“配角”和“观众”,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教师在教材处理上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在教学中逐步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数学教学,侧重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教材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情境引入环节。在情境引入中,要恰当使用教材中的引例,或则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形式、运用各种手段,首先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起来。            

    浙教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课的课前都设计了较好的引例,这为我们的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引入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引例。如七(上)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第一课“从自然数到分数”的引例“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一段引例从学生的身边、熟悉的家乡发展变化的例子出发,很自然地联系、过渡到这节课的主题。亲切、自然,不生硬,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初中数学的距离。七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引入的环节上,应该博采众长,互通有无。教师不应该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和实施者,而应该对教材实施改革,以典型的课例来进行教学

   2)处理好习题之间的关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浙教版教材以“渗透教法,指导学法”为指导思想,在每一章节上都安排了“做一做”、“例题”、“课内练习”、“作业题”,还有“合作学习”、“探究活动”、“阅读材料”等内容。习题的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丝丝入扣。教材的安排既对教师的教法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又让新七年级的学生真正体会到与小学数学的不同,同时对初中数学感到学有法,学有趣,学有得。

七(上)的前几章的编排都是代数的学习,也许在趣味性上与几何的学习相比略逊一筹。这时,教师更应精心安排好习题教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观察、分析、讨论等能力的培养,及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这时切记一定不要安排、补充过多的习题,造成学生不必要的重复训练,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加强理解在学生意义学习中的地位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火花,那么理解就是学习的稳定剂,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促进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刚进入七年级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因此,更要重视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在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上,不要对学生的理解持较高的要求,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整个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七(上)第三章“实数”第二课“实数”的教学中,无理数的概念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直接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的概念直接呈现给学生,然后再进行解释和判断,那么在本节课内也许学生通过强记会进行判断,但是课后就马上会忘记,更不要说长久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由上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得到 的数轴画法,与几个有理数的位置比较,首先得到 介于1—2之间,然后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进一步探究 的范围。在“合作学习”中,不仅给出确定算术平方根各个数位上的数的一种方法,还让学生感受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重要数学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研究的作风。通过 的近似值的一系列探究,归纳,引出无理数的概念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大大降低了无理数概念的含混晦涩的理解。

又如在第七章“图形的初步知识”第一课“几何图形”安排的“探究活动”,目的是利用七巧板的拼图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加强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学生就理解了,效果也就达到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2、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没有学习的快乐。进入七年级后,从课堂上,从课后的学习延伸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尽早培养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根据好的题材,既能提给学生提供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又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学习素材。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有意识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同时,还留有余地,不轻易或简单地直接讲授知识和方法,较少地作对与错的评判,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如,在七(上)第七章“图形的初步知识”中,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基本的几何图形。在课本P167“作业题”3出现了数一数图中有几条线段并进行表示,在课本P177“课内练习”1及“作业题”5又出现了数一数图形中有几个角并进行表示。那么,在本章的复习课上,就可以利用这样的素材进行串联复习,同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提高。              

问题1,如图(1),图中有几条线段?说一说你是如何

得到的。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图中的线段共有6条,方法有

按序数,或者是分类数。                                                                                                                                                                                                   

    问题2,如图(2),图中有几条线段?说一说你是如何得到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得到结论,方法有按序数,或归纳得到的,而分类数较繁。

问题3,如果一条线段上有100个点(包括端点),那么图中又有几条线段呢?

    3、注重情感对学习活动的调控功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赏识学生,鼓励成功是重要的教育思想。每一个赏识的眼光,每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是师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新七年级的学生对接触的第一位数学教师,他也在用审视的眼光观察着你,同时,他从内心也渴望着教师对他的关注,渴望着教师对他的认识和肯定。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教师更要化多一点的时间和精力,多接触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搭建起教育的平台。学生的学习与情感的变化及其影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七年级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过这样的镜头:学生大胆地举手发言:“老师,对这道题我还有这样的解法。”,“老师,这个题我还不懂,能不能再讲一下。”。在课后,学生兴奋地奔跑而来:“老师,老师,这道题我做出来了,你看一看。”,等等。教师要细心观察刚进入七年级其中有一部分在学习上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的学生,应及时、经常地与他们沟通,从情感上多进行鼓励。对学习后进生更要真诚帮助,热情辅导,从心理上拉近距离,从精神上多鼓励,从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教育上,很多时候眼神和行为比言语能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情感沟通的同时,还要注意采纳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妥当的教育手段。

4、重视强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强化是增强某种反应概率的手段,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重视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会产生积极情感和强化作用,能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七年级的起始阶段一定要让他们养成自觉提问进行解决的习惯。“学”贵在“问”,学问学问就是边学边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提出自己的问题,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还要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规范化的强化作用。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训练

5、开展对学习的多元和积极的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还要对他们开展积极的评价。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首先要采取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感到评价的方式合情、合理,乐于接受,同时又要适度地感受到压力。

与小学较为单一的学习评价相比,进入七年级后的数学学习评价就要丰富得多。评价的内容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众多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知识的考查。在评价上宜多选择学生自主参与的,突出自我评价地位的形式,如学生的“一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形式。总之,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目的不在出于分等、筛选和评优,而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地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