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
(2014-08-06 14:11:56)
标签: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设计人教版 |
分类: 2014远程研修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方程;
2、让学生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的关系。
2、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找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前置作业:写出有关行程问题的公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问题1、
(1)、若小红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_米。
(2)、小明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
(3)、已知小强家离火车站2000米,他以5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要__秒。
问题2、知识回顾
在行程问题中,我们常常研究这样的三个量: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路程=______×______
速度=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二、探索过程
活动一:小组内完成例3,(1)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2)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展示,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件出示:
例3:某中学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速度为9千米/时;40分钟后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速度为45千米/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目的地。目的地距学校多少千米?
若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填表
|
|
路程/千米 |
速度/(千米/时) |
时间/时 |
|
骑自行车 |
|
|
|
|
乘汽车 |
|
|
|
由此,可以得到等量关系:
问题3、想一想:题目中已知什么量?所求什么量?是直接设未知量还是间接设未知量?等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结合表格说出解题思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与,紧跟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预设1: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
|
|
列出方程:由学生讨论列出
预设2:求出方程的解,并板演解题过程。
(小组交流之后,把解题过程写在导学案上)
问题4、上述问题是否有其它的解法?如果有,又如何设未知数呢?等量关系又是什么呢?
预设3:设汽车从学校到目的地要行驶x小时
根据等量关系:汽车行程= 自行车行程
列出方程:学生交流讨论后列出方程
预设学生4:板演解题过程。
问题5、上面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还有没有不同想法呢?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受直接设元与间接设元的区别。)
活动二: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预设1: (1)审清题意; (2)设出未知数;(3)找出等量关系; (4)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5)解方程; (6)写出答案
预设2:这是实际问题,用需要检验吗?什么时候检验呢?
教师适时搭建支架:实际应用问题需要检验,解出方程就要检验,为了方便记忆,能否简记步骤?
预设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 2、设; 3、找; 4、列;5、解; 6、验; 7、答
活动三:强化演练,巩固知识。
问题7、相遇问题: 1、两辆汽车从相距84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快每小时20千米.半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预设学生1:画线型图,分析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因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等量关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84千米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把过程整理在导学案上。)
问题8、追及问题:2、甲、乙两名同学练习百米赛跑,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6.5米,如果甲让乙先跑6.5米,那么甲经过几秒可以追上乙?
预设学生2:分析追及问题的等量关系:乙先跑的路程+乙后跑的路程=甲跑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与行程问题有关的应用问题,并学会找等量关系,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活动四:尝试成功
1.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慢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走60千米,一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90千米,
(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
(2)两车同时开出,背向而行,x小时后两车相距630千米,则可列方程为
(3)慢车先开出1小时,相向而行,快车开出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
(4)若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后面,
x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则可列方程为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成功这一环节,用课件出示一题多问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梳理各种问题的提法,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受数学的多变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抢答,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堂小结
问题9、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学习了哪些数学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活动:组员各抒己见,组长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不仅会从知识上总结,而且还要会从探索过程和思想方法上进行总结。从探索过程来说,通过画线型图,找出等量关系,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思想方法上,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即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某同学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打翻,使一道题只能看到:“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5千米,运货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
(学生思考后,说出各种补充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由余力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完成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