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乐上册教学反思
(2014-01-16 16:35:59)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第五册音乐教材与教师用书中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的教学顺序不同,我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科目安排来教学的。
在教学第一课歌曲《摇啊摇》时,第一句与第三句歌曲旋律相似但又有区别,学生不容易唱准。为了快速、准确、有效的掌握歌曲难点,我运用了对比模唱法,在教学新歌曲之前,应先聆听、比较两个乐句的相同与不同,再让学生模唱,从而加深印象,突破难点。在聆听时,第一遍让学生边随音乐摇摆身体体会小船摇晃的感觉,边体会歌曲情绪;第二遍聆听时小声随音乐哼鸣,同时注意气息与时长,使声音充满整个乐句,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这种体验感受法,通过前期铺垫,将歌曲难点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得水到渠成,不必另外花时间来进行教学,有效的节约了课堂时间。完整演唱歌曲时,学生也能轻而易举的把握好歌曲情绪。
第二课《草原》是以我国内蒙古民歌为主要教学内容,选取了两首内蒙古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长调和短调,作为教学内容。教学长调歌曲《草原上》时要注意气息平稳而悠长,用启发想象法引导学生想象美丽草原辽阔无边的景象,感觉自己的声音尽可能的充满了整个大草原。而短调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情绪欢快活泼,富有动感。在教学完歌曲后,我请学生找出每一句第一个音,并比较哪个音出现的次数最多?之后,和学生再次唱出旋律,体会蒙古族曲调风格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民俗文化,体会蒙古族人民的豪放与热情,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表现歌曲,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一点。
第三课中的两首歌曲都是美国歌曲,也都是弱起小节开始的,在教学中,如何清楚的、准确的唱好弱起小节,是教学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主要通过划拍子来解决弱起小节的开始,但学生往往把第一小节的第一个音唱的很重,好像弱起部分不存在一样,听起来疙疙瘩瘩的没有音乐的美感,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在深入研究一下。
第四课《放牧》,内容上曾添了乐理知识“八分音符”为了节约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我在讲解后的练习中,将歌曲《放牛山歌》的最后两句唱出来,同时手打拍子,让学生找出并体会、模唱。这样既练习了八分音符节奏,掌握了八分音符的时值,又熟悉了歌曲旋律。一举三得,有效的整合了课堂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