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通过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刻画结果目标时,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在描述过程目标时,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制定教学目标使用的目标动词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定高了,学生达不到;定低了,缺乏挑战性。
策略二:深入解读文本
教材的编排遵循同一知识螺旋上升,不同知识交替式增长的原则,从而出现了不同知识单元。在教学前要解读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哪些,这些知识点是怎样呈现的,知识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还要解读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材上的对话、图片、文字告诉了我们什么,以及每个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什么。
http://s11/mw690/003zs9sRty6T7ilwbfI4a&690
策略三:直面学生现实
准确地了解学情,是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了解学生什么?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必需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基础?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喜欢的方式是什么?等等。
怎么了解?问卷调查、访谈、作品分析、课堂观察等。(作业研究、课后测试、个案研究、个别观察、前侧与后侧)
波利亚:“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在学情方面我们要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真正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学生研究要基于对教材整体和深度的把握,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关注和促进他们的发展。在充分了解学生数学现实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目标,才是回应学生需求、存进学生发展、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反思:以往的教学目标制定,只关注了大纲要求、只研究了教材,没有深入研究学生,所以造成了有些课在讲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兴趣,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以后制定目标时会从“大纲、教材、学生”三个方面深入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