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中提出“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要重视直观?教学中又该如何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无论是概念、运算律还是公式等,都是高度概括的结果。而小学生受自身思维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在学习中必须借助感性认识才能实现对数学概念、运算律或公式的掌握。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呢?采用恰当的直观性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了。采用直观化的教学手段,也为学生抽象思维的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重视教具的演示功能,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教具的直观演示,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充分感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其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习的难度。http://s16/mw690/003zs9sRgy6Rbfo3Ct96f&690
教师在借助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将土豆放入水中后,水面的上升,感受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在用大小不同的土豆感受上升的高度源于物体的大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土豆放进去占有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学生的描述形象生动,帮助其感觉、理解认识到,物体不见要占据空间,还有大小之别。看似简单的演示,却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2)借助学生动手操作,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适当的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其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操作、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中获得抽象的结论。
http://s15/mw690/003zs9sRgy6Rhw1vOZ86e&690
http://s6/mw690/003zs9sRgy6Rhw1BUep05&690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一抽象的结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教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发现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围成三角形。进而思考:都是剪成三段,为什么有的就能围成,有的就不能围成?学生很自然地聚焦到“与三角形三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操作活动,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有发现、有思考、有碰撞,并为后面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空间。
(3)巧妙运用数形结合,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我们知道,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将抽象的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例《生活中的负数》在没有指定零刻度位置的温度计上表示温度,怎样拨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情境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没有明确出示刻度的情况下,学生对5摄氏度和-5摄氏度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有意义的操作、观察和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摄氏度的位置,0摄氏度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标准,对这一认识的感悟离不开直观的温度计教具,“数”借助“形”帮助学生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
(4)恰当地构造问题情境,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教学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怎样让学生对它同样充满研究热情?有时,就需要教师恰当构造数学问题的真实情境,营造一种真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例:《周长一定时,围成什么图形面积最大》教师用为巴霍姆设计怎样的路线,能尽可能地使他获得更多的面积呢?极具吸引力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