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2016-10-13 12:43:1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成果 |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这节课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出自广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总共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碳、磷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学习的,从认知发展角度过渡比较自然,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以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认识着火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探究活动,学习获得实验事实进而进行现象分析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的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完全做到课堂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这个重点的确定是根据《中考说明》的范围和目标确定的,知识内容分为两大板块,通过燃烧条件迁移推理到灭火原理,清晰明了,较为系统,便于学生掌握。
难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的运用。以及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3点说法较为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记忆,但是在实践练习中就出现了问题,包括对着火点的应用上都会出现偏差。鉴于此我通过对实验的解释,教给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道理,从根本上找出这个现象所发生的原因。对于实验的设计我通过设计的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体会不管设计什么样的实验都要和实验所探究的内容相匹配。
二、说教法
我们经常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情景创设法、直观实验法、引导探究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联系生活、实验引入、学生活动、归纳总结的教学手段解决学习内容。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制作学生喜欢并能引起他们注意的课件,边做实验边播放动画,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课堂上采用“抛问题”的教学方法,适时扮傻装呆,让学生多思考、多回答,渗透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加上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对燃烧与灭火的方法都有所了解,只是不知其原理,没有从理论上得以总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以趣味魔术——不怕烧的手帕为载体,伴随趣味魔术实验的展开,逐步深入到本课重难点的讲述。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结论。采用合作学习法探讨知识,相互补充纠错,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采用自主学习法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坚持使课程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1、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疯狂原始人》中的主人公图片引出课题,以趣味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出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2、探究活动一
3、探究活动二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教师尽量不给出过多参考实验用品,以免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引导学生得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以点评。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学生活动中安排两位学生用铜线圈熄灭蜡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亲自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探究以便获得新知。
4、学习理论后,通过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的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揭示四个成语“煽风点火”,“釜底抽薪”,“钻木取火”,“水火不容”蕴含的科学道理。先让学生描述这些成语在生活中都用在什么情景中,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回顾课堂所学,揭示趣味实验之谜,使前后呼应,增强学生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重点内容,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再上一个高度!
板书设计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直观,美观,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燃烧条件(缺一不可)
●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接触氧气或空气
●可燃物达到燃烧的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