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的好处
(2014-05-30 14:28:56)分类: 文献资料 |
自制教具不仅补充了教学仪器和教具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的现状,制作和使用得好还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化抽象为直观,易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1、丰富课程资源,填补学校教学仪器装备的空缺或不足
新课程大量的探究实验,要求学校要有大量适合新课程的教学仪器装备。但是在现今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中,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仪器和教具并不多。新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情景化的特点对教师钻研教材教法、潜心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用心探索,悉心研究,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仪器的不足,就更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如:易拉罐、塑料饮料瓶、乒乓球、橡皮筋、汽球、儿童玩具、废旧电器零件、鸡蛋、蔬菜水果、建筑和装修的各种材料、各种昆虫等等,大多数都可以直接或经过简单加工组合就用于教学演示和展示的。只要教师细心发现,勤于利用,并把能长期使用的自制教具保存在实验室,还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丰富教学仪器及教具资源。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原有实验室的一些仪器或教具,由于种种原因,演示效果总是达不到新课程标准所需的教学要求,或者实验室根本就找不到所需的教具,但是教学中又必须要有较好的演示效果,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动手制作教具或进行实验,使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或放大实验现象;或改变实验进度;或达到空间转换,利于全体学生观察;或创建魔术效果,激发学习欲望;实现功能转化,达到最佳视听效果;或融入科技手段,实现自制教具与多媒体的整合等。我们可利用上述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必要时再买一些身边找不到的精密元件,经过创造性加工制作教具,便能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用以填补实验室仪器教具的空缺或不足。
2、增强演示效果,改善实验教学
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说:“一次演示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虽然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长,使得各校的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但适时使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进行实验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我们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一次教研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做了个演示实验:将一个鸡蛋放进一杯平常的水中,鸡蛋沉在水底,教师慢慢往水里加盐,一边轻轻地搅动,慢慢地,鸡蛋漂起来了!学生惊讶不已,百思不得其解,教师趁热打铁,分析讲解液体浮力的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液体浮力与密度的关系,教学效果自然更加完善。
3、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知识点的概念和规律都很抽象,常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难点。我们就必须采用各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自制教具和使用易得材料演示就是较好的方法。比如在我上《石榴》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借助石榴的实物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石榴“笑破了肚皮”、“笑得咧开了嘴”等形象,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课后练习要求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水果,我又展示了香蕉,引导学生观察香蕉的颜色、形状,让学生闻一闻香蕉的气味,再剥开香蕉的外皮,让学生亲自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品尝香蕉的感受,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习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写作技能。像石榴、香蕉这些东西,在学校的教学仪器和教具装备中是没有的,但是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我们只要稍微用心思考,完全可以信手拈来。
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进行实验,制作和使用教具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劳动的过程,在教具使用和完善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成长,各种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树立和传授科技意识、节俭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师自制教具的能力,是从不会到会;教具的设计,从不成熟到成熟;制作的教具,从粗糙到精美。教师经过多次制作教具,制作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同时也从开始的模仿制作到独立设计制作,再到发明创新,教师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我们知道,绝大多数自制教具不是简单的仪器仿制,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构思和设计,这就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同时也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影响着学生。
在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进行实验和教具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树立教师节俭意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另外,在利用废品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利于师生树立环保意识;自制教具,除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以外,有时候还要使用具有科技含量的新材料,有利于师生树立科技意识。
2、指导学生制作教具、学具,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与携手合作
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教具、学具的寻找、利用、设计与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用心引导,耐心指导,对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共同设法解决难题,帮助学生。教师指导学生和师生共同进行教具、学具的寻找、利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指导、鼓励、帮助,及成功后的喜悦,学生是念念不忘的。学生跟老师亲近了,也就愿意刻苦学习老师教的学科,这就有利于创建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设计制作使用教具和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也是教师的科研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具的选择和使用,对生活中常见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和教材特点,还要考虑教具的材料、制作程序、加工技术、制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有时还要查阅其它学科资料、与同行探讨,经历多次尝试,才能制作成功。教师制作教具能力得到提高,就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进行探究和制作使用教具得当,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而且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进行探究、展示和演示,以及制作使用教具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自制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1、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等实践活动的内在积极因素,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自然会倍增。由于自制教具和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进行教学活动所用的材料多来自学生的身边,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生动有趣,有利于消除学生在探究中的神秘感,能自然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而且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就会使趣味性更加稳定,就会继续探索,继续登攀,从而喜欢学习,热爱科学。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思维。自制教具和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进行教学活动,一般取材简便,制作容易,虽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更加有利于学生在自然的情况下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概括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中小学生年龄小,好观察,爱动手,而自制教具和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进行教学活动所用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寻找,因而老师展示、演示使用后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的欲望,老师再予以适时激发引导,使学生产生创造动机,激励学生开动思维,发明创新,想方设法使教具和实验变得更加完美、适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新认识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同时,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但要亲自动手寻找合适的工具、材料,还要动脑考虑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如何使装置更恰当、合理,如何使产生的现象更清晰、明显,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的思维能力,及判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3、体验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方法
教师自制教具和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进行教学活动,在学校教学仪器和教具设备相对欠缺时,创造了许多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领悟到许多科学方法。由于生活中有大量可以用来进行教学和自制教具的材料,回到家后,学生也能学着教师一样寻找一些常见材料进行制作和探究,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从材料选择、设计实验、分析、归纳、进行小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尝试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许多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