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现状分析与困惑
(2014-12-18 14:27:00)教学管理现状分析与困惑
沙河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现有学生97人,设1-6年级六个教学班,附设一个学前班。现有专任教师14人,本科教师12人,专科教师2人。其中有2位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上,年龄在35--50之间的有3人,35岁以下的有9人。本校教师队伍主体年轻化,青年教师有活力、干劲足、善学习、进取心强,能为沙河小学教师队伍后期优质发展积蓄力量;中老年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基本功较扎实,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1、健全制度建设。为强化教学行为的规范,落实素质教育,开学初学校领导制定了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各方面制度,特别是检查制度。如晨读巡查制度、校本课程实施巡查记录等。并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学习。在作业的批阅、备课、上课等多方面做了详细的新要求。
5、完善组织建设,统筹安排,分层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主任为副组长的教学领导小组。教研组长于学期初制定教研组计划并由学校统筹安排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将理论学习、主题探讨、优质课观摩、综合实践课的引领、观摩等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合理安排,有序实施。
下面分别浅析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相脱节,不利于教学管理发展的需要。
(1)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平时听课了解的情况:有些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没有新意;部分教师完全照搬购买的教案设计等,这样的备课怎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怎能上出一堂堂高质量的课?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上课: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新知的重要环节。部分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停留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空间少,有些教师还未摒弃“教条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多元的课堂评价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难以落实。
(3)作业: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教师批改存在的问题:一是作业没有体现层次性、坡度性;二是对后进生关注度不够;三是形式单一,大体上都是课本上的作业,缺乏补充一些课外实践性、探究性、拓展性的习题;四是批改形式单一,只有简单的等级评价与日期,缺乏鼓励性、人文性的评语。
(4)听评课:学校建立了听评课制度,规定了每位教师的听课次数,目的在于为教师们提供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但在具体实践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教师听课拘泥于形式,课后没有及时反馈交流。
(5)业务学习: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业务学习旨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素养,有的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写,没有潜心研究、认真撰写;业务学习还没有形成教师自觉的行为。
(6)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纽带,农村小学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前沿阵地作用,存在的问题为:1、没有从时间上保证教师的校本教研学习;2、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参与者显得很被动,很少自主提出研究问题;3、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立体式的校本教研机制,教师有效参与低。提倡教师的自主学习,每周的业务学习日不再只是读读文章,应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以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实际问题为平台,多开展主题教研、主题论坛活动,创设大家齐参与、共研讨、交流共享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