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太行惠金雨(序)
(2024-06-07 17:50:41)绵延太行惠金雨(序)
张富英
通常我们自然会觉得:退休之年岁,理应修养身性,没什么可以激情澎湃,可去急匆劳顿的了。尤其是“后疫情”时期,人们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疲乏感。而金广先生(冀金雨系笔名,本名刘金广)却“烦劳稍减,梦想急迫”,如他自谓的梦想被“唤醒”了。每次见他,都是满怀梦想的情状。虽不饮酒,却能在陪你酒过三巡之时,慷慨激昂地为大家朗诵起他的诗文,不论单间静处,还是在喧哗的酒店大厅,都不影响他的沉醉,抑扬顿挫中,心中的火苗分明闪烁着青春的光芒。
梦想再次被“唤醒”,如山野之花破芽而出于硬石缝中,突显生命的张力。梦想是火焰,是自由的舞蹈,又似星辰大海,深邃而广阔。每每不能自己,诗行与文字,如一束束光,顿刻便有了重生之感,新的天与地,重现千里太行,万里蓝天......于是,有了“都市笔记”、“桑梓情怀”、“时光笔录”......
在大瓦窑783号院听蝉鸣,伴着音乐叫响,领悟诗意人生,置身这绝美的自然画卷,原来,这蝉鸣正是作者心里的歌!大瓦窑的竹林秋韵啊:一切沉寂之后,又升起新的希翼!驻足永定河畔,千头万绪搅动起心灵律动,暮色中的卢沟桥,心身感受在作者这里 是寻找诗意与记忆中,体悟出的作者心中那许多的“恨不得”,和无法言说的“秘密”;水墨在这个夏日,成为了作者的彩笔,亦或引领作者的夏日“诗之旅”,堪称精妙绝伦的“水墨赋”;当作者捡起一片宛平湖的落叶时,整个宛平湖被装进了心里,仿佛与夜一起在倾听专属于他的“瓦尔登”!悠扬古琴声中的昆玉河畔,观照自己内心世界,秋夜里平添了几多愁绪;水洼路是个特别的记忆,那青春的影子,映衬下的那座桥,几经循环,佛如“康桥”(建议金广先生将之“三合为一”,会是一个完整的北洼路情思)。卢沟桥、永定河、宛平城,以及昆玉河,汇成了作者独具空灵至美的都市韵味!
《听雨,听那年秋夜雨》“雨滴声,落在夜的寂静,像琴弦被轻轻拨动,荡漾出夜风私语”。每滴雨,都是浇灌成长的种子,审美与哲思完美交融;他祝福落叶,他看到了生命的轮回。乡情絮语,化作根与魂的交织。这里不仅有乡愁,更有变迁的礼赞,历史德颂歌,永驻心底的韵味,无论再遥远,再陌生,江河涛声依旧,衡水湖荷香映塘。“故乡依然身着厚重的华服,依然温暖与宽容。”青春不舍,终身不弃,年年梦萦,岁岁折叠,梦境与现实,更唱迭和,永无休止。总之,桑梓情怀,是夜与秋的咏叹调,夜色如常,秋闪金黄,正如作者生命的底色:宁静、纯美而丰厚。是作者青春的回望,对故土的缱眷,对桑梓观照下的人格重塑,万千呼唤中,渴望成为永恒!
第三辑中,时、地、情、景,是不定的,而在自由抒放中,时光笔录,质感却是统一和谐的。自古文人多爱月,星与月,时不时流向作者笔端,《月光下的吟语》,绝美的《月亮赋》;而《那些日子,那些人》十分触动人心,珍惜友谊,珍惜有过,珍惜生命中的遇见,即使不再相见,曾经因了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陪伴过、愉悦过,亦且珍惜。《为你人生的忧郁留白》以及《大瓦窑783号的告白》则堪称人生随笔,无不是对人生哲学思考的总结。《悠悠我思》则是一篇心灵的独白,孤独过的心灵最丰沛,夏日水墨给予心灵慰藉,一经心胸敞开,便可纳天地万物之气息,升华为人生哲思;春天来了、秋天来了、踏雪寻梦、时节时光......在作者视域里,有些许分量。时光的慨叹,不仅在惜时,生命的印记、岁月的留痕、命运的承载,时光无形,有灵性的生命,都能清晰感知它们的无处不在。这被作者喻为“无形之灵”,默念着时光,笑对春华秋实;何等惬意!作者还将读沈阳诗感《浪花与诗》收进,可见金广先生对沈阳其诗其人的看重,与其说读诗有感,不如说是一篇感诗之悟,借诗抒怀,不仅切中了沈阳的诗作的筋脉,引发了美感和读者兴致,更升华了诗人诗性的外延,仿佛诗与感互相调动,诗意鲜活起来,更具感染力。本拟在行文开头,提起与金广先生相识并为其大著作序,是缘于诗人沈阳的介绍,借此示明,一并感谢缘份!
金广先生的散文,粗犷豪放与细腻柔美,相得益彰。情与景交融,情与理和合,读来赏心悦目、怡情冶性。金广先生的文才,无疑受惠于千里太行的恩泽,绵延优美、质朴宽厚、不屈不挠、执着守恒,太行的性情,在先生的字里行间流淌。书稿通过了选题,这间隙将排好的清样,交给金广先生过目,不想这老兄交回来一部“大花脸”,多处修改已“满目全非”。因要作序,细品之,不禁感叹“文不厌改”,越改越精美啊,也就没好意思“按老规矩”行事,罚他个没早齐清定,反平添了几分敬意。这不正是太行的性格嘛!于此强调,刚好印证了“绵延太行惠金雨”。金广先生的《听雨》《秋色下的咏叹》《衡水湖之舞》等许多篇什,堪称美文,值得品赏诵读,亦可作为教子的范文!
是为序。
2024年初夏于北京文心书院
(张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