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镜,可以知朋友
(2022-12-07 23:57:10)以文为镜,可以知朋友
冰 峰
我是什么时候认识张富英的,已经记不起来了。好像是在毕云琪组织的一次酒局上,好像,又是在别的场合。不过,现在看来,我和张富英怎么认识的,已经不重要了。我从弯弯曲曲的文学道路上走来,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举着文学情怀的人。可是,许多年过去了,在不知不觉中,有的人消失了,走到了别的路上;有的人,当初没有看清他们的面孔,但走着走着,他们的面貌清晰了,我的身前身后,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些人,是我的同路人,和我有着同样的文学梦想和追求。张富英,个头不高,淳朴实在,他就是我在文学道路上看到的人,而且,他身体中燃烧的文学情怀越来越清晰,我能感受到他的执着、热烈和坚定。
我喜欢张富英的做事风格,干净利落,一身豪气,绝不婆婆妈妈。我与他交往,很放松,一点都不感觉累,说话不需要讲究技巧,有事说事,不需要兜圈子。他常说,“作家网”和《作家报》,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亲兄弟。我默认了他的说法。所以,一些文学活动,我们彼此都不会讲条件,捧场是彼此应尽的义务。我的许多好友,在“作家网”发表作品不过瘾,让我帮忙向纸质报刊推荐,我总是不假思索,第一时间推荐给《作家报》。张富英接到我的“指令”,也不问细节,不讲任何条件,很快就将稿子发了出来,还将报纸邮寄给我。这是让我和朋友们感动的事情。诚然,张富英的朋友需要发表作品,我也不会推脱,立刻安排编辑处理。这样的默契、信任和彼此帮扶,好像是已经有了约定。“作家网”和《作家报》都是为作家服务的,大家知道,多数作家特别是基层作者都比较贫穷,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做事,不会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只是心中信仰使然。“作家网”和《作家报》,是抱团取暖也罢,强强联手也罢,总之是浑然天成的事情。大义而言,都是为了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狭义来说,是个人文学梦想的落地开花。
是啊,人之一生,或许交过许多朋友,推杯换盏,豪言壮语,最后,却是昙花一现的过路情感。而与张富英交往,虽然不温不火,却持久绵长,光照内心,让人一生受益。这样看,张富英也算是我的知己好友了。
再说,“作家网”和《作家报》,一个是网络平台,一个是纸质媒介,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在网站刊发作品,既觉得 “潮”,又可笼络粉丝。无论转发“朋友圈”,还是推送“好友群”,均是举手之劳的小事,而传播效果却是纸质报刊无法企及的。而纸质报刊,质感亲切,有传统文化的厚实感,捧读学习,别有洞天。如收藏于书房,则更显文人的雅韵和气质。故而,“作家网”与《作家报》联手,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久而久之,必有一段文坛佳话。
当然,我和张富英,虽然都以总编身份自居,但骨子里,我们却都是写东西的人。我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在包头加入了一个叫“呦呦诗社”的社团,开始了一往无前的文学生涯。我的文学作品,连续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随笔》等刊物发表,在当地,也算文坛一霸。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创作成果的丰硕,我还代表内蒙古的作家参加了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斗转星移,除了写作,我还担任过《新诗报》《鹿鸣》《人民文学》《微型小说》《与你同行报》《再生资源报》等报刊的主要编辑,历练了我的编辑能力。现在主编“作家网”,可谓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我查阅了张富英的简历,他先在地方文化单位工作,之后来京主持《作家报》工作,文学作品丰厚,和我的阅历有着惊人的相似。用句自嘲的话说,我们这些人,可谓一丘之貉。
岁月如流,时代改变了一切。不知不觉中,我已年过半百,内心深处的文学热情早已有了大潮退却之感。好在身边有张富英等诸多文友的推波助澜,平静的心又波澜再起。张富英要出一本“师友写自己”的作品集,我觉得,想法极好。古语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拙文至此,我不想再赘述其他,或许,朋友之间的情感本不应该说出来。说出来,便有了几分矫情。但不论如何,我还想补充一句收尾。那就是:以文为镜,可以知朋友。
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