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基层作者作嫁衣
(2022-08-07 18:04:53)甘为基层作者作嫁衣
凡事皆有缘,认识张富英是从《作家报》复刊开始的,是从《作家报》与众不同的“关注基层百姓生活,关爱基层作者创作”办报宗旨开始的。总编张富英在他执笔的“文学寄语”中写了这样一段话:“那些生活在基层,为了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奔波的人们,当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篇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中的时候,我们阅读着……所感动的就是他们那种生存的坚韧毅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是的,这些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深处、原汁原味的民间文艺作品是不同于那些高高在上,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工农群众“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聊文字的。他们用讨生活的汗水写成的诗歌、散文或小说,尽管还不够成熟,显得生硬、稚嫩,却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真实、亲切的生活气息、乡村泥土的芬芳。
张富英从接手复刊后的《作家报》第一天起,便把立足点立在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上,立在了那些写作者自己就是工农兵的身上。当然,张富英与他的《作家报》重新确定其办报宗旨也是有缘由的:即张富英本人就来自基层、来自乡村、来自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青年农民、一个乡村教师、一个文学爱好者。他对基层百姓怀有一种天然的爱、诚挚的爱。他深深地理解基层作者的生活不易、创作不易、发表和出版作品不易,那种理解是感同身受的共鸣。于是,他决心用自己的力所能及,帮一帮他们、扶一扶他们,为他们铺路搭桥、为他们作嫁衣。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在《虔诚的文学使者》一文中是这样评价他的:“张富英将大量的阅读精力倾注在了这些来自业余爱好者们的作品中,写下了许多有关这些作者和作品的批评文字,可以说,他的目光深入了整个文学机制的最底层,最基层,用自己的耐心和敏锐,鼓励、发现散落在四处的文学创作者。这样的工作无疑是辛苦而寂寞的,但恰恰因此,显现出他独特的文学立场和自身价值。”数十年来,张富英和他的《作家报》就是这样,不图名利,耐得住寂寞,默默地、辛勤地在工农群众中寻找和培养着,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来自生活不易、创作不易、发表和出版作品不易的基层作者。
关于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怎样才能写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列宁在与蔡特金的谈话中是这样说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就是说,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必须扎根人民群众中,记录他们的生活、感情,表达他们的思想、意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坚持“而为”方针,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张富英和他的《作家报》选择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基层作者由于有着扎实的生活、有感情,写出来的作品才真实感人,引起共鸣。山东基层作者周习在《盐碱地》一文中写道:“我敬重一切劳动者……因为我的工作关系,与土地是密切联系的。我们的华北平原造就了人的朴素、淳朴、宽厚、善良、直率的风格,造就了不屈不挠的风骨,我们的父老乡亲日日夜夜在大地上耕耘、流汗,他们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块土地是有温度的,是有血性的,是沸腾的,我爱我家乡勤劳智慧的农民……”这位作者从自己创作实践中感悟到了“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原料的矿藏。”
在甘肃作者陈田贵《种谷台诗钞》研讨会上,张富英对这位基层作者的作品谈了以下感受:“品田贵先生的诗,如同品甘肃拉面:但见厨师,一拉三菱角、一拉韭叶状,一拉如发丝……不同形状的面不同的美味。”不临其境,不熟悉拉面师傅的工作、生活,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谈到另一个基层作者冯赤的作品,张富英在《冯赤诗选》的序文中这样写道:“每次读他的作品,总感到那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跳动,感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感到他的文章扎根于时代的脉搏和历史的深厚土壤中……他的诗感觉敏锐地伸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小至一草一木、一只鸟或一只蝴蝶,大到国运起伏、历史兴衰、沧海桑田的变幻。”
张富英为之作序的作者都生活在社会基层,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教师、自谋职业的小商贩、打工仔等。也许,他们的文学功底还谈不上深厚、语言也不够精湛,却有一腔旺盛的创作热情和接地气的生活感受,这也正是那些大作家们缺失的。他在为山东另一位作者徐奎明诗歌评论集《心灵的家园》写的序文中对基层作者善于思考,良莠分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面对时下充满诱惑的尘世和人们的浮躁的心态,他们仍在诗的阵地惬意地坚守着。没有一种对生活的珍惜,没有一种对名利的超然,没有一种对灯红酒绿的远离,没有一种对信仰的执着是做不到的。”
其实,张富英和他的《作家报》所做的这一切,也正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中国文艺工作者所指引的创作之路:“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张富英和他关注、关爱为之作序的近百位基层作者正是这样做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后,摘录他为基层女作者李洁小说集《赡养纠纷案》序文中写的一段话与书中近百位基层作者共勉:“作家立足自己熟悉的火热生活,关注民生疾苦,爱憎分明,自然会创作出多姿多彩的上乘之作。”这是张富英和他的《作家报》的期待,也是每一位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基层作者的努力与追求。
王学忠